第一卷 第一话 充满杀戮的血腥大地

救了。

  "光线级数目多少?"

  "根据攻击开始时的观测,大概有超过500只。在重金属云雾展开时,由于炮兵射击实行的渐减行动,现在大概残存数目小于300。"

  "与光线级最早接触的中队是哪支?"

  "是第666战术机甲中队。"

  马莱明确的回答,就好像是没有感受到不经意之间产生的感情搏动影响。

  "第666战术机甲中队作为左翼先锋突入了BETA集群。我认为他们可能已经开始了攻击。"

  "他们这帮人,很靠得住嘛。"

  "是。不过他们还说不上是东德最强。"

  第666战术机甲中队"死亡黑标"是一支实战中有着相当战果的部队,由在波兰撤退战中人所共知的英雄爱丽丝蒂娜·伯恩哈德所指挥。就全部东德军队中战术机甲中队目前积累下的BETA击破数来说,该中队也是头名的,说是东德最强也是理所当然。

  只是很少有人对他们有好感。特别是前线的士兵和卫士们,更是像讨厌蛇蝎一样厌恶他们。而理由——更是一种让当事人也无可奈何,让马莱也感到同情的原因。

  (接下来…)

  在马莱看来,爱丽丝蒂娜作为一名指挥官无可挑剔,但她也是名麻烦的指挥官。

  "现在,我们只能期待他们的奋战了么…"

  目前4个战术机甲中队都突入了BETA集群。基地这边能做的,也就是祈祷作战能胜利罢了。马莱盯着汉克巴尔的脸——接着痛苦便涌上心来。

  汉克巴尔则把视线停留在表示第666战术机甲中队的图标上,一直没有离开。

  1130时刻

  原波兰人民共和国领土

  尼斯河东岸约22公里,BETA集群内部。

  第666战术机甲中队"死亡黑标"所属的8骑MIG-21三弦琴在这几乎掩埋视野的暴风雪中,在BETA集群的间隙里穿梭前进。

  他们正在以地面喷射滑行机动方式前进,距地面高度只有5米,稍有失手就会着地或坠机。背后方向吹出的喷气将雪和砂土卷了起来,

  座舱管制单元里一直响着与地面可能相撞的警告音——这是由于关闭了自动平衡器而带来的超出必要的过敏反应。

  (…!!因为真的会被被光线级照射啊!)

  提奥多尔一边对机体发牢骚,一边确认战区地图上的光点。前方800米发现要击级集群。他搬动像石头一样硬的操作杆,强行改变跳跃单元的方向,维持速度的同时向侧面转向。强大的加速度把机体压得直发出咯吱声——

  右侧解释

  奥德河——尼斯河绝对防卫线

  东德目前维持着奥德河——尼斯河绝对防卫线。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德曾作为华沙条约联军主力的一部分参加了中亚和乌克兰地区的对BETA战斗,在战斗中,他们得出了对BETA进行机动攻势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战斗力递减的判断,于是采取了类似二战的阵地防御战方式来低档BETA的攻势。1978年,东德军确定巴莱奥罗格斯作战败局已定之后,立即对奥德河与尼斯河东岸周边的居民强制疏散并开始构筑防御阵地,为东德本土防卫做准备。次年该防卫线被命名为"绝对防卫线",取"这块防卫阵地将永久性的阻止BETA西进"这一含义。

  在1983年1月的现在,奥德河——尼斯河绝对防卫线连续数次承受了BETA的大规模攻势,目前防线仍然在发挥作用。但由于BETA的攻击强度大大提高,防御阵地中来不及维修和进行兵力再配置的区域也再增多。

  东德军的要塞阵地群

  东德军发现,奥德河——尼斯河绝对防卫线受到的攻击主要来自于:具有足可以粉碎坚固阵地的突击级,以及数不胜数,以雪崩一般的数字大量出现的战车级。于是他们采用了苏联在二战时使用的岛屿阵地。所谓岛屿阵地就是在敌人的攻势方向构建大量岛屿形的阵地,这样各个阵地都没有死角,也增加了战区整体的耐久力。基于这种方案,东德军在奥德河——尼斯河流域西岸全部区域布置的大量岛屿型阵地统一编成,构建成巨大的要塞阵地群。这种形状的阵地是针对突击级进行的——不仅可以在突击级引来之后,随即从侧面或后面进行攻击,在长时间应对战车级的践踏攻击效果也不差。

  1980年开始的东德本土防卫战中,这些阵地充分发挥了作用。但是,位于攻势正面的守备队人员消耗也大幅增加,有时损失甚至达到90%。

  1983年年初开始的面对BETA连续攻击的是国境线南部的"科特布斯要塞阵地","休布雷姆贝尔克要塞阵地"与"博克斯贝尔克要塞阵地"这三个要塞阵地。而这些阵地的背后(东德西部地区),是提供东德40%电力供应的露天煤矿区。

  BETA的攻势路线

  1979年波兰沦陷以来,BETA向东德本土连续数次发动攻势。其路线几乎完全是朝向奥德河-尼斯河西进,而并没有从波罗的海迂回。这一事实,使得包括东德在内的欧洲各国都相信,"只要奥德河-尼斯河防卫线不被攻破,就能阻止BETA的西进"。但是,BETA的攻势规模和频度却在年年增加,导致大量无法预料的状况接连发生。特别是1981年以后,BETA常以多达数万的集团军级规模连续数日对少数几个要塞阵地持续发动攻击,使得东德军绞尽脑汁思考对策。尽管他们认为,这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