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后方。现在战斗指挥所里的人正将视线集中在表示战况用的投影仪画幕上。
"突入成功率是66%…"
马莱·海森贝尔科中尉的一句小声的自言自语,像是在解说在场微妙的空气一样。
"这事我知道了,马莱"
"少…少校?"
马莱中尉转向背后。
原来是霍尔图雅·汉克巴尔少校。他是这个基地展开的战术机甲部队之一,临时编成的"汉克巴尔"大队的指挥官。
现在,临时编成的战术机甲大队"汉克巴尔"有3个战术机甲中队出击。第666战术机甲中队"死亡黑标"也是其中之一。这只部队原本是在负责奥德河——尼斯河流域绝对防卫线的东方总军手里的直辖预备队,如今编入这支大队也是一时之举。
马莱是大队总部的卫士,也是大队的幕僚。本来她也应该再前线指挥,但因为她搭乘的MIG-21三弦琴调整被延迟了,所以在这里进行指挥。
"我们做好了受损失的准备,一定要把他们送出去。而且忍耐也是我们的职责。"
汉克巴尔的眼窝注满了疲劳。自打四天前BETA开始发动攻势以来,他一直在不眠不休的在指挥大队。
"你认为战况会怎样?"
汉克巴尔听到说话声开始寻找说话人。因为只有他和马莱谈话,判断战况并负责传达。在这里的军官基本都是基地要员,他们对实战的详情并不了解——
左侧地图解说
1978年的东欧
由于1978进行的年巴莱奥罗格斯作战失败,人类在欧洲的劣势已经板上钉钉。次年BETA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强大攻势。它们首先从乌拉尔山向西推进。然后踏平了波兰,乌克兰,迫使人类的防御线被大幅撤后。此后它们接下来要攻击是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所在的中欧,以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不过,由于以上诸国具备着共同特征:都围绕着喀尔巴阡山脉,或者多瑙河与奥德河,这使得据险构建防卫线成为可能。因此战火烧到波兰和乌克兰以后,各国将兵力进行再编,短时间内就成功稳固了防卫态势。带来的结果是,1980年以后的BETA们的入侵停滞在这些防卫线上。
1983年1月这一时期,在东德的奥德河尼斯合流域绝对防卫线,捷克斯洛伐克的喀尔巴阡山要塞线,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的特兰西瓦尼亚山脉要塞线这几条防线上,人们正在阻止BETA的入侵。另外,人们也在维持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西部的库尔兰碉堡群,波兰北部的邦美伦碉堡群作为桥头堡。这两个地点除了起到分散BETA集群的战斗力的同时,也为从波兰以西各国集合来的难民们提供避难场所。但是,由于BETA的攻势随着时间的进展越来越猛烈,战线面临连锁崩溃的危险。
这些战场的主力是由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组成的华沙条约军,以及联合国军。英国和西德等资本主义阵营国家则在联合国军指挥下派遣兵力,而没有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真正合作。人类就在冷战尚未结束的情况下,与共同的敌人BETA开始了对峙——
"注意一下光线级猎杀的路线。"
马莱感谢汉克巴尔给她的晚会机会,一边含糊不清的回答道。
"现在,我军前线——尼斯河的战局很危险,尤其是地上部队损失惨重"
投影仪表示出这次的战场:尼斯河西岸的三个要塞阵地的概略情况。
这三个阵地分别是:"科特布斯要塞阵地","休布雷姆贝尔克要塞阵地""博克斯贝尔克要塞阵地"。这三个要塞覆盖着南北长60公里,东西长15公里的广大区域,且都建立在东德与波兰的国境线尼斯河,以及尼斯河西岸20-30公里左右的休布雷河两者之间。东德部队在本国和波兰的国境上,从南到北如此连续构筑要塞阵地,用以防卫本国国土。
1978年巴莱奥罗格斯作战的惨败和接续而来的波兰沦陷,使得BETA集群在1980年夏天到达了奥德河。此后东德部队就在奥德河-尼斯河一带持续集中,数次击退BETA的攻势。东德政府对外宣称,这条防线是"能够永远使欧洲文明免受BETA入侵的东方之盾"。
"由于连日来的战斗,这三个要塞阵地的损耗率已经达到60%。剩余的40%兵力也撤退到最终防线所在的第二预备阵地继续战斗。要扭转目前的劣势,我们必须消灭光线级,然后进行炮兵射击和航空攻击。"
马莱找到表示航空兵和炮兵的窗口。这些兵力都在休布雷河西岸展开。
"为进行反击,我们需要6个炮兵/火箭炮兵旅在休布雷河西岸展完全开,还有东德空军,联合国军航空部队在易北河附近待命。
"如果失败了呢?"
"那么就对各个战术机甲中队再编成,再次实行光线级猎杀。"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这种想法有多鲁莽。参与光线级猎杀的战术机甲部队肯定要消耗战斗力,一旦卫士们的疲劳积蓄到顶点时,结果不言自知。
但是,即使在不能消灭光线级的场合,却也只有这一个选择。如果以几个战术机甲大队全灭为代价能守住前线,在军事上还能说得过去。事实上,由于战术机甲部队的舍身攻击使前线免于崩溃的事例也是数不胜数。
(而且,我们已经有2个战术机甲中队被全灭了。)
马莱并非是不希望作战成功,如果蒙受如此损失战斗还是失败的话,这可就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