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国债的价值不只是该国的问题,与邻近各国之间的摩擦等因素也会造成影响。由于外行人似乎很难算出国债的价值,才会有专门的评等公司,替大家简单明瞭地划分出各国的信用评等,像是AAA或default等等。
不过,问题在于克洛普、因格特与戈尔特威普这些具代表性的信用评等公司,都对美国比较偏心。
自从这些信用评等公司问世以后,美国从来不曾从最高等级的AAA被降级。即使经历了四巨头的衰败和IT产业泡沫破裂这些打击,也绝对不会降级。因为要是自己所属的国家价值降低,信用评等公司也会有所损失。
而最近有几个威胁到美国的国家接连被降级了。没人知道传闻有几分真实性。说不定这一切都只是偶然。可是,看着这一切发生的所有人,都忍不住这么想。
克洛普、因格特和戈尔特威普这些来自美国的信用评等公司,是不是再也不值得相信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只要亲手建立更值得信任的信用评等公司,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就某种意义来说,到此为止都是很合理的发展。
可是,问题在于全世界出现了许多信用评等公司,而且开始发表完全不同的信用评等。
西欧、东欧、亚洲、非洲、北美、南美、中东、大洋洲……总之各地都有。
经济圈这种东西没办法划分得一清二楚,并不是那么条理分明。每个经济圈都是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
一张百元钞票的价值,是因为大家都认定这张钞票价值一百元才得以成立。
如果A先生觉得值一百元,B先生觉得只值十元,C先生觉得值一千元的话,就无法拿这张百元钞票去结帐了。光是要买一个饭团,就会让人意见不合产生争执。
这就是世界目前的处境。
克洛普、因格特和戈尔特威普这些来自美国的信用评等公司,会想要把美国评为AAA级,而来自欧洲的多利浦罗杰斯公司,则会想要提升欧洲各国的信用评等,至于来自中国的蓬莱公司……他们是用英文进行信用评等吗?总之,这些公司肯定都想给自己国家最高评等。相反的,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国家与敌国,这些公司则会想要给予最低的default级。
换句话说──
现在就等于是把世界各国与各种国债的价值都丢进黑盒子里一样。
某国可能在某份评等表上是AAA级,在其他评等表上又变成default级。要是把几十份这样的评等表摆在一起,就没人知道到底哪份评等表才是正确的了。如果把好几张不同颜色的玻璃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隔着那些玻璃纸看风景,就会变得谁也无法断言眼前的风景原本是什么颜色。这就等于是明明审查过资讯并且加以分类,却又再次把整理好的文件全部打散,回归到资讯的大海之中。
虽然国债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有利息的另类银行存款,但也能算是国家的负债。如果没办法计算其价值,也会直接影响到该国货币的公信力。
世界经济就此停滞。
不,就只有末端还出于惯性继续运作,中枢的动力早就停止,我或许应该用过去式的说法才对。
『政府会决定发行新货币吗?有可能出现百万大钞吗?』
不过,好像也有一些国家是例外。
导致世界各国的国债与货币死亡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每间信用评等公司做出的评等都不一样。因为「美元最棒」与「美元是废纸」这样的评等同时存在,才会导致谁也不相信那些评等,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交易。
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些国家可能会偶然避开那些信用评等公司的矛头,得到没有太大落差的信用评等。
因为那些国家原本就受到轻视,也不被其他国家提防,所以不会得到过高的评价,也不会得到不合理的负面评价。
换句话说,在那些重叠起来的五颜六色玻璃纸上,到处都有碰巧完全没被玻璃纸覆盖到,类似空隙的风穴。
那些国家就不会出现金融混乱的现象。
而不管在任何事情上,物以稀为贵都是不变的真理。
不管是什么东西,人类总想为其赋予价值。举例来说,一旦数量有限,就连安全感都能变成一种特别的武器。
哥斯大黎加、冰岛、所罗门群岛……这些国家至今一直被自大傲慢的国际金融中心置之不理,但也因此成为不受影响的少数地区。这些还没受到影响的国家互相连结起来,建立起名为「网路」的金融圈,安全地进行国债的交易。而且还积极地操控各种金融情报。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因为那是一种魔术。在世界级的经济大恐慌之中,还依然保有价值的国债,就是一种在别人无法出手的领域来去自如的「秘密」金融商品,对只能在旁边观看的人来说,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
换句话说,这就跟网拍和联盟行销是一样的道理。
不断炒作,不断哄抬,不断坑杀……
藉由故意替自己国家的国债加上严格的购买限制规定,让「网路」之外的外国人无法出手购买,打造出外人无法踏足的圣域,来提高其价值。就像是在贵族女校里微笑的千金大小姐一样。
然后,只要把这种「看不见的商品」的价格哄抬到极限,拿去卖给「外面」的买家,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
那就是全世界最简单的炼金术,也就是一种金钱魔术。
卖家笑纳比原本价值高上千百倍的报酬,买家冷静下来后会发现手中的国债意外地「普通」,为此感到心灰意冷。因为自己国家的货币跟废纸一样没用,他们必须卖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