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逆雨向前,粗茶一服! 第十章 行马殿下远大计划之段

的和歌,「若浦尔盐满来者 卤乎无美 苇边乎指天 多头鸣渡」,其中「卤乎无美」一段即为「片男波」一词的由来,意指拍打海岸的巨浪中最高的一道波浪:「片男波茶碗」表面的图案宛如一道道的高耸巨浪,因而得名。

  注49:武家礼仪的流派之一。室町时代,由足利义满的臣子小笠原长秀制定。之后便被视为武家的正式礼仪作法。明治时代后,也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课程当中,尤其被广泛应用于女性礼仪的作法。

  注50:京都著名的古董店、古美术店舖的集散地。

  注51:将鲫鱼肉以甜醋浸泡后,再和事先拌盐脱水过的白萝卜、红萝卜一同与醋味噌拌匀,即为传统乡土料理「味噌凉拌铁炮」,一般简称为「铁炮」。小鲫鱼的俗称为「铁炮」,因而有此料理名。

  注52:在京阪地区,「お芋さん」指的是地瓜。

  注53:在面店点「きつね」(狐面)的话,在关东地区会端出配上甜卤油豆腐的荞麦面,在关西地区则会端出配上甜卤油豆腐的乌龙面。

  注54:「きつね」(狸面)指的是在荞麦面或乌龙面上洒上一层炸油酥的做法,而在京都地区又略有不同,会先洒上炸油酥后,再倒上勾芡过的浓稠柴鱼高汤。

  注55:指水分含量在20%以下的和菓子,或是指以粉状材料压制成型的和菓子。

  注56:薄茶器的一种,因盖子与罐身相接处较靠近中央,因而得名。

  注57:目光低垂,落于前方不远处,双手轻轻握拳,置于身体两侧髋关节略偏上方处。此为弓道的基本姿势之一。

  注58:备后地区(广岛县东部)所生产的上等榻榻米蓆面。

  注59:在亥月(农历十月)的亥之日制作的传统点心。将蒸熟的糯米和红豆混合后,以石臼、木杵捣成略带淡红色的麻糬,以此麻糬为外皮,内馅包以红豆沙,模拟成山猪(亥之子)的模样。为了模拟出山绪背部的花纹,有时会将外皮轻微炙烤出条状纹,或是在外皮沾上芝麻、核桃或栗子。

  注60:日本单口相声节目中,若有人段子说得高明巧妙、引人发笑,主持人便会叫助手搬来一枚或三枚不等的坐垫,赏给段子说得好的人。在节目中笑话说得越好的人,屁股底下的坐垫便会越来越多,也越坐越高。

  注61:年代古老的濑户烧,指鎌仓、室町时代烧制的陶器,表面使用灰釉、饴釉上色。

  注62:此处指茶道「不昧流」的掌门人。不昧流是江户时期由松江藩的松平不昧(松平治乡)创造的茶道流派。

  注63:平安时代的传奇女武者。信浓豪族中原兼远之女,木曾义仲之妾。擅长大长刀与强弓,有一人挡千之过人胆识与战斗能力。

  注64:捏制成山峰起伏形状的和菓子。以红黄相间的渐层色彩,表现出京都秋季的山区被枫红及黄叶覆盖的瑰丽情景。

  注65:使用型版等的染色法称作「型染」;「小纹」则是型染手法的一种,将细小且相同的图案反复排列印染。

  注66:于中心有池塘的观赏庭园。

  注67:水干,平安时代男子衣着,是上下分开的服装,在过去为一般武士和庶民所穿。桂是构成公家衣装的和服之一,有单件或多层的穿法,主要为女性穿着,此处指的是多层桂的打扮。

  注68:原为狩猎时所穿的衣服,现代则为神官的服饰。

  注69:袴裙的一种,穿的时候会将下摆绑到脚踝上。

  注70:两种颜色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交叉排列出的图案。

  注71:和服的大衣。

  注72:下方有四方体基座,于其上放置四方行盘子的容器。

  注73:内馅为番薯、红豆等混合,外表以白色饼皮包覆。

  注74:四边向内以曲线弯曲的菱形图案。

  注75:高丽茶碗的一种,上有流动的云和鹤的图案。

  注76:茶碗上有如芒草的细长斑纹。

  注77:指像稻穗般的斑纹。

  注78:京都宇治产出的陶器,其茶碗上多有形似鹿背脊的图案。

  注79:自平安中期至鎌仓时代流行的歌谣。

  注80:于平安末期兴起的歌舞,亦可指跳这种舞蹈的人。

  注81:日本名武将源义经的侧室,原为白拍子。

  注82:本来是平民的服装,鎌仓时代以后成为武家的礼服,另外公家也当作便服穿着。常和袴一起穿。

  注83:此为天目茶碗的总称。

  注84:建盏的一种。黑色茶碗上因窑变而生出带有七彩琉璃色泽的斑纹,称作曜变天目,目前世上仅存三件。

  注85:特指曾为稻叶家所收藏的那只曜变天目茶碗,是日本三个国宝级的曜变天目之一。

  注86:建盏的一种。茶碗内外有油滴落般的金色或银白色斑纹。

  注87:古代贵族平时的衣服,一般会穿带乌帽子、指贯、袴裙。

  注88:涂有黑色不透明釉料的乐烧。乐烧,陶器之一,依使用的釉料分成赤乐、黑乐、白乐。

  注89:长次郎,陶艺家,乐烧的创始人。光悦,指本阿弥光悦,陶艺家。大黑、雨云,均为茶碗名称。

  注90:朝鲜茶碗的一种,自室町时代以来为茶人最珍重的茶碗。

&emsp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