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读你的故事 上 第三章 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心?

里偷看着客厅里。”

  而后的叙述中,我加入了自己后来知晓的信息。那是作为作家的千谷昌也陷入了创作低谷。因为出版业本身的萧条,让父亲这个本就不畅销的作家,被大幅减少了出版的机会。母亲说,那时父亲卖书的销量锐减,导致家里的收入出现了问题。也正因为此,一旦有了写作机会,父亲便会去尝试写一些跳脱的东西,试图以此来起死回生,然而结果只是不断地重复失败而已。那时的父亲,为了创作出一本绝世佳作,在一本书上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你也该差不多点,好好工作吧!”

  那时,平时一贯稳重的母亲吼叫了起来。从门的缝隙之中,我看到了坐在客厅椅子上、无力垂下肩膀低着头的父亲的背影。那实在是非常软弱的背影。

  “我在写了,可是,我写不出来啊。”父亲像是呻吟一般说道。

  “你再这样下去,也只会是失败这一条路。现在在写的作品,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找不到其中的问题,这部作品又是部无聊而陈腐的作品,你知道吗?”

  “所以啊,都说了,已经没法再花时间好好打磨作品了。之前编辑部的人已经说了,要赶紧交稿。”

  父亲低着头。母亲一定是感觉到了他在工作上的压力。因为看到父亲一味闷在家中,完全没有动笔,所以猜到了什么。

  “那要不要先写写看呢,毕竟是出版社委托的工作,哪怕不能写出非常好的作品,也至少应该先完成比较重要吧?不要这么神经质,稍微放低一点要求也好……”

  “我啊,可是在非常认真地创作故事的,”父亲继续说道,“因为我发现,对于爱着故事的读者,作者是无法在创作上让步的。为了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到灵魂的共鸣,作者也必须向故事奉献出灵魂。如果不用如此真诚的态度对待创作,就无法真正完成故事。那样的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的。”

  然而,母亲却这样说道:“请你,不要再为停笔而找理由了。”

  “为停笔找理由……”

  听着我反复地讲述这些的小余绫,沉默了。不知何时,电车里的人多了起来。车厢内变得有些拥挤。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小余绫的身体靠在了我的身边。她一直盯着阴暗的车门方向。她的脸上,失去了平日的骄傲,在夜色的映衬下,反射在了车窗上。我继续一边回忆着母亲的话,一边说道:“你啊,比起停笔,倒是更应该找一个,继续写下去的理由。”

  必须有足够的金钱,才能负担起孩子们的学费。母亲这样责备着父亲。这些话,对于父亲来说可谓是字字诛心吧。从那之后,父亲只要一有空,就开始看招聘启事。然而,以他的年纪,能做的工作实在是不多。为了面试而离开家门,而后又垂头丧气回来的父亲的样子,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父亲开始在便利店里打工,而他的创作速度,则更加缓慢了。在那之前,幼时的我一直以父亲的工作为荣。在我看来,他并不是普通的上班族,而是个专心致志坐在桌子前完成作品的男人。就像是个讲究的匠人在反复打造名刀一般。然而,那之后,父亲却最终变成了一个让人羞于提起的中年男人。

  “那时苦闷的父亲的样子……真的是非常糟糕,让人不忍直视。”

  而后,父亲花了大量时间打磨作品,在那之后没过多久,就离开了这个让他未能尽兴的世界。而那被他用尽精力,甚至奉献了灵魂所创作的,所谓遗作,我本以为会成为话题之作,然而它的销量却与过去并无变化。作品最后也没有加印,只是一年拿到不足百万元的版权费。

  这就是我那个不成器的父亲的人生最后一刻。

  “要问我想要表达什么的话……总之,是个不怎么样的结尾吧。你所说的,写续作的意义,也许的确也存在。然而真的有去寻找它的价值吗?像我父亲那样,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一直在寻找,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尽管最后终于完成了一部作品,结果却与过去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读者都没有察觉。”

  小余绫跟随着电车晃动着身体,在黑暗中我有些看不清她的样子。她和刚才一样,用忧郁的神情,一直盯着窗外的景色。此时,电车终于快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车站了。

  “你的父亲,”小余绫用微小的声音说道,“是真的热爱着故事。”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父亲深爱着故事。

  我想,也许的确如此,不动诗止也和他一样。

  可是,我和她一样,望向窗外的夜景。

  可是,深爱着故事,为故事奉上灵魂。

  结果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那些为故事所奉上的热爱,最后又会回应给我们什么呢?

  *

  终于,我们到达了颁奖仪式的酒店会场。

  盛装打扮的小余绫,比平时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她只是走过大堂,就几乎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视。而我则体验了一把保护公主的骑士的感觉,虽然对我来说这并非乐事,因为河野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要注意别让人靠近她,所以我还颇有些紧张。不过还好,并没有什么人过来搭讪,我们便这样安然走过了大堂。

  我们将东西预存好,便向会场走去。颁奖仪式已经开始了,会场中人满为患。因为电车途中延迟,所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赶紧在前台做了登记进场。此时,担任作品评审的作家,正在讲述评审意见,不过因为会场中人声嘈杂,我几乎什么也听不清。

  “哎呀,这人可真够多的。”

  “一直都是这样,参会人数这么多,会场订得太小了。”

  和我们去参加过的其他颁奖仪式相比,这个酒店的会场确实要小一些。不过要我说,出版社与其把钱花在这种地方,倒不如为刚出道的作家多印几本书实在。

  为了穿过人群看着台上的方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