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川中岛

emsp;简而言之,川中岛之战就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在北信浓苦战的武田,和拼命保卫国防安全的长尾(上杉)之间的战役。这场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攸关生死。再加上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的情况,所以战事才会长达十年。

  后来丰臣秀吉似乎将这一连串战事评为「没完没了的战争」,但不知道他是否在明白双方情况的前提下作出这则评论……当织田对上武田时,武田已经变强大了。秀吉多半没想过,武田是为了逃离饥饿才变强大的。

  当时其实有机会终止战争。在第二次川中岛战争中,武田由于兵粮不足而接受今川的和谈调停。武田不仅归还了部分占领的领土,还同意北信浓的国人领主回归,并承诺不会再侵略。竟然让步到这种地步,武田的兵粮问题想必很严峻吧。

  回归北信的国人领主们肯定认为景虎和越后值得依靠吧,因为亲越后派保住了北信。好在此时景虎说越后已经安全无虑了。在景虎看来,国防问题应该已经解决了。事情原本应该到此结束的。

  然而立刻就发生了问题。景虎厌倦了领地内的纷争,所以出家了。在景虎看来,国防问题已经解决了。不管怎么说,负责和谈仲裁的是今川。武田要是弃诺毁约,就等于砸了今川的颜面,所以不可能发生。既然如此,我出家也没关系吧。景虎可能是这么想的。

  然而晴信却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不对,应该说想要获得稻米的欲望太强了。随即就再度入侵了北信浓。景虎大概没想到吧,越后的国人领主们应该也很吃惊。景虎立即赶回了越后,国人领主们除了极少数人,几乎都聚集到了景虎麾下。晴信应该很期待越后会变得更混乱,但越后迅速的对应却令他觉得不对劲。

  我想大概就在此时,晴信开始思考北信浓对越后而言究竟有什么意义。对越后人而言,信越的国境有两种,实际上的国境和国防上的,也就是作为防线的国境。而国防上的国境则包含了北信浓……察觉到这点时,晴信想必很错愕吧。甲斐是山岳国家,山岳不仅是天然的要塞,同时也是国境。认为国境等于防线的晴信,可能没想过国境会不等于防线,尤其是防线还设在国土之外。自己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踏入了越后的领地,这场战事将会延长。晴信应该是这么想的,而且觉得不太妙。武田的方针是「进攻弱小的地方来获得米」,但插手的景虎可不是弱小的对手。因此晴信打算在信越之间再构筑一道防线。

  和谈已经不管用。曾经背弃承诺的武田,不可能得到景虎的信赖。既然谈判无望,只好用武力来解决。第四次川中岛之战开始前,武田修筑了海津城。晴信大概想将这座城当作信越国境线的据点。这座城的南方就是武田领地,所以不要擅闯。大概是这样吧。

  到了一千五百六十年以后,对武田而言,确立信越国境是当务之急。由于桶狭间之战的爆发,今川已经大不如前。晴信找到了虚弱的新猎物。北信浓已经无法再北进了,因此他应该想尽早确立国境线并改往南进。这个想法使得第四次川中岛之战相当惨烈。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时,景虎在海津城南边的妻女山上设置了自己的阵地。他大概想在这里与晴信决战,但晴信想必相当懊恼。虽然不知道景虎是不是故意的,但景虎进到了晴信设想的国境线内。如果想要确立国境线,晴信就必须将景虎赶出妻女山。如此一来,才能让景虎……不,越后承认海津城以南是武田的领地。

  为此,他采取的正是著名的啄木鸟战法。调查这个啄木鸟战法后,我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事。晴信的分队兵力比主队还要多人。主队八千,分队一万二千。从这个配置上就能明显看出晴信的意图。晴信无论如何都想把景虎赶出妻女山。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以双方损失惨重告终。武田阵营死了四千人,长尾(上杉)阵营死了三千人。双方的士兵都是平民,等同于损失了大量生产力。想必晴信和景虎都脸色苍白吧。他们应该不想在北信再度开战了吧。

  在那之后虽然又发生了第五次川中岛之战,但双方并没有直接交战。我认为双方都在确认彼此是否有战意。在确认彼此都没有战意后,终于确立了信越的国境。大概就是这样吧。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为双方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最终还是确立了国境。

  再过两年就会爆发第四次川中岛之战……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