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章 伏尔加河对岸已非我国领土

  十二月十日。从昨天开始就什么也没吃,只喝了咖啡。完全陷入绝望的深渊。啊,这种状态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呢。这里也有伤兵,却无法送他们去治疗。我们被包围了,史达林格勒根本是人间炼狱。我们正把死去的战马煮来吃,也没有盐。许多人都感染了痢疾,每天都过得生不如死。我这辈子到底造了什么孽,要承受这种恶果呢。这间地下室至少关了三十人,正午两点仍暗无天日。这个漫漫长夜有可能结束,迎来黎明吗?

  德军的日记 作者不详 推测已经死亡(引用者注)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 участников и очевидцев / Ред. Й. Хелльбек. М. // 奈仓有里译)

  位于伏尔加河西岸,号称有六十万人口的一大工业都市。以前沿用鞑靼语,称为「察里津」的史达林格勒是德苏战争最大的激战地,并不是因为两位独裁者拘泥于这个地名。

  一九四二年春天,在由波罗申科率领的红军对哈尔科夫的攻击下节节败退的德军,出乎史达林认为他们会利用夏季攻势再次进攻莫斯科的预测,六月以「蓝色方案」为行动代号的作战一路攻打到苏联南端的高加索山脉。从成功防守下来的哈尔科夫南部朝远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巴库油田前进。作战目标是在一九四二年之内打下这个地方。

  面对陆军参谋总长主张再来应该要以攻打莫斯科为当务之急的方针,希特勒及他率领的国防军最高司令部提出反驳。

  德国的国防军即将陷入物资不足的窘境,没有余力在幅员辽阔的俄罗斯战线展开全面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只打下莫斯科除了政治上的象征意味外,没有任何意义。

  相较之下,巴库油田生产的石油占了苏联消费的大半,只要拿下巴库油田,就能对苏联经济给予致命性的痛击,同时还有机会切断经伊朗流入苏联的援助物资。这么一来,德国的战争经济将一口气好转。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很有道理,但是再仔细想想,这个战略违反了「燃料的量没对方多,所以才要远征一千五百公里,拦截对方的石油」的顺序,德国之所以不得不采用这个理论,无非是因为开战当时即乐观认为「势如破竹地取得胜利,半年内就能瓦解苏联,逼迫苏联投降」的剧本出现了破绽。

  另一方面,因为从俄罗斯南部往高加索进攻时,拖得太长的补给路线会受到侧面攻击是不言可喻的危机,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发生,必须打下进攻路线与苏联北部及东部之间的史达林格勒一带。

  换句话说,当初以占领巴库油田为主要目的的蓝色方案中,进攻史达林格勒是次要目标,只要让市区落在炮击的射程内,解除苏联军队的武力即可,不一定非得要攻占史达林格勒。

  蓝色方案开始后,进展得非常顺利,苏联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

  国防军分成以巴库为目标的A军团和控制住史达林格勒附近的B军团,其中A军团只花了一周就打下原本以为会受到激烈抵抗的顿河要冲────顿河畔罗斯托夫。

  乍看之下十分丰硕的战果背后,德国忽略了两个要素。

  一是海拔超过四千公尺的高加索山脉,其险峻的程度与抵达巴库之前的补给之难,远远超出德军的心理准备。

  另一个要素是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苏联军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会兵荒马乱地抵抗,而是借由有组织的撤退来面对德国的侵略。

  最高司令部判断已经无法正面阻止德国的奇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展开高加索地区的全面撤退作战。效果如实地反应在德意志国防军得到的俘虏及武器少得可怜。

  「一步也不许后退」的命令就是在这个时期下达,若是基于作战指挥的后退,反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可是德意志国防军却被表面的战果所惑,以为史达林格勒附近及前往高加索山脉的红军已经全军覆没,作战成功了。A军团分析从占领后的巴库油田到德国的石油输送路线,做出B军团应该要占领史达林格勒的判断,于九月十三日开始攻打市区。

  不料与此同时,原本以为已经溃不成军的苏联军队却在顿河附近会师,增加了史达林格勒的守军。

  当时序进入一九四二年十月,蓝色方案的作战计画开始出现破绽。A军团的进攻速度在陡峭的山岳地带一口气慢下来,再加上红军边撤退边攻击,导致德军再怎么前进也无法抵达战略目标。好不容易占领麦科普油田,但是想也知道红军早在撤退前就已经将一切破坏殆尽,不可能补充燃料。

  同月二十五日,A军团不出所料陷入燃料不足的窘境,在北奥塞梯停止进击。那里距离巴库油田还有五百公里以上。在即将入冬、有如天险的山脉,早已习惯山岳地形的当地游击兵与保留战力、结束撤退作战的红军充分得到来自东部的物资补给,坚若盘石地挡住德军的去路。要在年底前占领巴库油田成了遥不可即的梦想。

  随着德军卡在高加索地区,史达林格勒变成焦点。站在德国的立场,如果不打下史达林格勒,蓝色方案本身就等于是功败垂成。不仅如此,倘若史达林格勒及其周围的德军在这种战况下吃了败仗,最糟的情况是卡在高加索地区的A军团也会失去往西部撤退的退路,超过一百万名的参战兵力可能会全军覆没。

  另一方面,站在苏联的角度,史达林格勒万一失陷,等于是提供补给路线给好不容易在高加索地区拦下的A军团。

  尤有甚者,史达林格勒万一失陷,也意味着苏联南北运河交通的枢纽,亦即被俄罗斯国民视为大地之母,深爱不已的伏尔加河也会落入敌人手中。

  史达林格勒相当于刺向苏联这个巨人的长剑剑柄。

  不同于高加索地区,这是一场绝不能输的圣战。

  伏尔加河是最后防线。

  防守史达林格勒的第六十二军团总司令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中将也主动留守在危险的前线,从每天不断更新的战报研拟出近身作战的准则,并且利用比「一步也不许后退」更具有象征性的言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