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国外有部电影叫《Black Orpheus》,是一部将里约狂欢节景象与男女苦恋相结合的音乐剧,舞台设定在现代(不过拍摄时间有些久远,是很早以前了)巴西,演员全是黑人,主题却是古典时代的希腊神话。为何这么做?完全不知其中理由,但就结果而言,分明是不可能发生的非现实事件,奇妙而独特的幻想却成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气氛。说不清的东西,通过这样说不清的方式得以传达,应该称其为感动吧。
当心中事情明明已经成形,却怎么也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人们会试着打比方,但说着说着就逐渐偏离焦点,想要省略麻烦的地方,却变得极端、夸大其词,难以向对方准确传达共通之处了。例如有位画家,为将自己幼年时期浮现的印象传达给世人,在画中几乎没有任何章法地添上一只燃烧的长颈鹿,至今无人明白其中含义。当事人晚年画起完全不同类型的画,那时可能连自己都已经不知道有什么含义了。只有比喻独来独往,成为艺术——但原来的东西,终究还是没能被理解。而且,神话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如此。某个地方发生的现实事件,在别处想要传达给他人时,故事便朝着愈发离奇的方向发展,不知不觉间扩大到创造世界这般程度。因此,在读神话时想想“实际是怎样的”,有时会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神心血来潮的所作所为,总能感到背后隐藏着什么。
当然,我知道把神话事件换成现实过于强行,也知道这类简单的解释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中被认为“有曲解之嫌”而加以否定。神话毕竟不是历史,除传达事实外,也夹杂有许多愿望。但Lecter博士说过“人的愿望是什么?它以眼前已有事物为基础”,所以我想这些愿望也未必与当时人们的人生无缘吧。而这背后流淌的感情,妒忌、悲叹、敏喜、爱情——确实和现在是完全一样的。
尽管如此,虽说神话中的场所与发生时代大相径庭,但类似故事在这世上遍地皆是。去另一个世界迎接死去恋人,却因中途回头而失去的物语,同样的内容到处都有存在。试图让死者复活却失败的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的人们心中都是引人入胜的话题。不愿忘记那件事的意志,让故事得以继续流传——只要人们想法维持一致,它便不会消亡。故此,成为神话。然而我们连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都不清楚,只好不停回头,目送所追求的事物消失——真是遗憾啊。
(不过作家都是先想到比喻方式,之后才决定内容吧。)
(啊哈哈。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