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几年前,由于欺凌导致的自杀现象曾一度成为诡异的“流行”趋势。
起因是一起在全国范围来说都属罕见的初中生上吊自杀事件。而促使他自杀的原因,最后被判定为同校学生的欺凌。当时欺凌问题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但那起自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轰动。第二天,各大报纸都一字不漏地刊登了少年的遗书内容。
害怕被无视,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严重的不安。
当时正在念初三,准备迎接升高中考试的藤本昭彦是在班会上听班主任老师提到这件事的。比自己低一年级的少年声泪俱下的控诉,在昭彦听来却如同遥远世界发生的事情。那是完全与他无关的事,却不可否认地真实存在着,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到心中有些压抑。
直到现在,他还会不时想起少年遗书中的那句话——“我还想
继续活下去”。昭彦想,既然想活下去,那难道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吗?只是在这个想法产生之前,昭彦已莫名其妙地理解了少年。比起别的解决办法,死反倒轻松得多。
很多女孩子在班主任朗读遗书内容时难以忍受地趴在桌子上啜泣起来。昭彦旁边的女生也一样。她把脸埋在双臂间,低声哭泣着。
好不容易离开气氛凝重的教室,回到家却发现母亲坐在电视机前,正用手帕擦拭眼泪。
“太可怜了,他只是个初中生啊……”
母亲低声说着。还说作为一个同龄孩子的母亲,她实在受不了。不过昭彦认为,母亲一定是因为那是发生在其他县的、与自己家毫不相关的事,才会“感同身受”地流下眼泪。并且,仅止于同情的程度。
那起自杀事件发生后,电视和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报道校园欺凌现象。一直追看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都因为特别企划而取消,评论员们纷纷表示“对当今学校令人心寒的现状感到担忧”。而这一刺激很快蔓延到全国,几乎就在第二天,整个日本都掀起了一波“源于欺凌的自杀风潮”。那些原本努力活着的人们,仿佛被报道赐予了“死的勇气”,毅然切断了自己与世界的最后一丝联系。
自杀不是错,你不是一个人,放手吧。全国的新闻节目都在透过屏幕传达着这样的信息。
新闻主播声色悲痛地呼喊着“不要冲动”。劝说着“如今正怀抱死亡欲望、观看新闻的你,身处同样苦痛的你,不要冲动。随便找个人,去倾诉吧!”
若没有最初的那起自杀事件,他们可能就不会死了。直到现在,昭彦依旧会这样想。
母亲低声呢喃着“感同身受”,不过她内心可能并没有那样想。只是对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表示同情而已。班上哭泣的女同学也是。因为事实摆在眼前,如果“那件事”不再与自己毫不相关,这些人就会无法直视,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逃避。
昭彦初中时的同班同学泽口丰自杀后,他们是否像当初那般落泪了呢?其实仔细想想,当时昭彦身边,通过屏幕看到新闻时,真正“感同身受”的人,恐怕只有泽口一个吧。
就在学园祭那天,跟德田一起跑向屋顶时,他突然想起了那件事。眼睁睁地看着同班同学从屋顶坠落,昭彦的脑海一隅突然想道。
自己已经是第二次经历同学自杀事件了。并且……
他感到自责。
刚进入青南不久的四月份。
与同班同学第一次对话的模式基本是固定的。想必每所高中都是如此。首先交换彼此的姓名,毕业的学校,以前是什么社团的。尽管都是近乎于例行公事的社交辞令,昭彦还是发现与自己交谈时,对方偶尔会感到毛骨悚然。
你以前是哪个初中的?
听到自己的回答,对方的表情会突然僵住。虽然也有人听过就算,也有人毫不知情,但更多的人会有所反应,而且绝对会问出下一句话:“笹仓中学,就是那个笹仓中学?”
就是有和咱们同年级的学生自杀了的中学。
就算没人说出口,但昭彦知道他们心里是这样想的。他每次都
会含糊地点点头,同时心想,如果他说自杀者曾是他的同班同学,对方会作何反应呢?如果他再告诉他们,他和自杀者住得很近,从小就是好朋友呢?
当时全国都被一片“自杀热潮”吞没,相继发生初中生自杀事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发生在笹仓中学的事件,充其量只是同在一个县内、离自己最近的事件之一而已。在他们看来,自杀了的“泽口丰”仅仅是个没有名字、没有面容的概念。自杀的原因也仅用“欺凌”一词便被带过了。
欺凌。
昭彦至今都不认为自己班上曾经存在新闻报道和电视剧里所说的那种严重欺凌现象。他对此毫无真实感。莫非那种感觉仅限于当事人,周围的人都很难意识到?
泽口丰是个老实的孩子。
尽管他和昭彦一起长大,平时两人也会很亲切地互相称呼、聊天,但昭彦对他的印象不深。甚至有许多事情是直到他自杀离世后,昭彦才第一次听说。
上小学时,昭彦和泽口经常在一起玩,还会一起上下学。尽管称不上是最好的朋友,但他们的关系确实很不错。当时的泽口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从生活范围较小的小学转人圈子更大的笹仓中学后,昭彦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环境,结交了新的朋友,每天忙于足球部的训练。因此,他跟泽口见面的机会便骤然减少了。当然,不仅是泽口,昭彦与小学同学见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二年级第二学期,他突然听到一个传闻,说泽口丰好像被同学欺负了。当时他还不太了解原因。
昭彦听到的传闻说法十分夸张,并非“他被欺负”这么简单。
昭彦听到的原话是:“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