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话

好了,我知道了。你应该是因为地震带来的打击而导致脑子出了点什么毛病。我给你开点药,你记得按时吃」

  「我不是因为地震带来的打击脑子才有毛病的,我从一开始就不太正常」

  「……啊,好烦啊好烦啊好烦啊……!」医生突然尖叫了起来。「我就不应该当什么精神科医生的……!」他抱着自己的膝盖蹲坐在圆椅上,不停地挠着自己的右边脸颊,一边抽抽搭搭地流眼泪,一边旋转着椅子。「你们这群人……脑子、脑子、脑子都有病……!真他妈的恶心……!神经病不要来我的医院啊……!这里禁止你们进入……!我只让正常人来我的医院看病……!」

  我被吓得不轻,站在医生身后的护士小姐倒是动作非常熟练地抚摸着他的后背,向我投来了愧疚的眼神。

  「不好意思啊。之前有一位患者自杀了,所以医生现在的状态不太好呢」

  我愣住了。

  「……还是去看看医生比较好吧?」

  「可他自己就是医生啊」

  这么说来确实如此。我离开了诊疗室,在医院的药房里取了抗抑郁的药物。

  准备回去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医生的状况,于是便绕到医院的背面,抬头望向诊疗室的窗户。

  ——我吓了一跳。因为医生也在通过那扇窗俯视着我。他看起来垂头丧气,像是被黄油刀从实体上切割下来的影子那样,身影中写满了落寞。

  「多多保重」

  医生冷不丁地开口说道,不知为何,他那落寞的身影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谢谢你」

  我向他鞠了一躬,离开了医院。

  医生大概一直目送着我的背影远去。

  4

  抗抑郁药物出乎意料地有效。

  无论看什么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的疼痛居然略微地减轻了。在感官被完全扭曲之前,我所目睹过的正常世界如今宛如海市蜃楼一般在我眼前摇摆。不知为何我感觉甚是怀念。通过服药,我的感官有所转变。我能好好地把书看进去,一段时间之后甚至开始听起了音乐。由于我已经很难再去察觉到那些微小的瑕疵,音乐在我耳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优美。

  ——我突然想到,金耳朵的人和木耳朵的人,究竟谁才更加幸福呢。

  可是到头来,抗抑郁药物也未能将我拯救。药吃完之后,我只感到像是喝完了一瓶无比美味的弹珠汽水那样的寂寞与空虚。我也再都没有去过医院。

  而另一边,彼时的摇月好像迷上了肖邦。

  我听着波洛涅兹舞曲,查了查肖邦的资料。

  肖邦出生在波兰,是一位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家。他自幼天资聪颖,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G小调波兰舞曲》。肖邦的一生饱受肺结核的折磨,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妹妹也因为肺结核而去世。

  1830年11月2日,二十岁的肖邦已经以演奏家和音乐家的身份名扬天下。由于国内形势的恶化,他下定决心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当时的波兰被沙俄、奥地利、普鲁士分割统治,国内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我这趟旅途好像只是为了寻死”

  肖邦在寄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也许他已经有了一些不祥的预感。尽管不知预感是否会应验,但肖邦还是带上了与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交换的戒指,以及一个装有祖国故土的银杯,启程前往了奥地利维也纳。(注: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是肖邦的初恋,两人这段秘密而含蓄的爱情最终未能修成正果,肖邦在离开故乡波兰前弹奏了《离别》向自己的心上人告别)

  1830年11月29日,波兰1830起义爆发了。武装起来的市民一度把沙俄军队驱逐到了华沙北边。爱国的肖邦也打算参加革命,可朋友提图斯告诫他说“你应该通过音乐来报效祖国”,最终肖邦选择留在维也纳。

  可是维也纳受波兰1830起义的影响,反波兰风潮愈演愈烈,肖邦在维也纳遭到了冷落。到最后,他未能取得什么太大的成就便离开了维也纳。

  肖邦随后辗转来到了德国斯图加特,在那里他得知华沙的革命军队已经被沙俄军队镇压,起义失败了。想必肖邦度过了一段极其痛苦的日子。他担忧身在祖国的家人和朋友的安危,被孤独寂寞所折磨……撕心裂肺般的悲伤侵袭了他。

  从结果上而言,肖邦出发前的不祥预感是正确的,他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故乡。

  不知为何,我好像知道为何摇月会对肖邦情有独钟了。

  思乡却不能还乡的悲怆,故乡遭受伤痛却又无处宣泄的愤怒——于是只能将这些感情给倾注于音乐中,摇月大概和肖邦产生了如此共鸣。

  1831年12月25日,肖邦在写给提图斯的信件中吐露了心声。

  “表面上我非常开朗。特别是在我的“朋友”面前(朋友指的是波兰人)。但是,我在内心深处总是饱受某些感情的折磨。预感、不安、梦境——或者是失眠——忧郁,冷漠——求生的欲望,以及不时浮现的寻死的欲望。它们是令人愉悦的和平,也是令人麻木的恍惚。然而我那无比真切的回忆常常复苏,使我倍感不安。我心中的酸甜苦辣咸被可怕地混合在一起,杂乱无章”

  读了这封信,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肖邦描绘了出来,我深信,摇月心中也怀抱着相同的感情。波兰语里貌似有一个词叫做“ZAL”。据说那是一种波兰人特有的感情。意味着“孤独寂寞的心灰意冷”“深仇大恨的源泉”“强烈反对的抗议”“失去本应拥有之物的悲伤”……而我对它的解释是:伴随着巨大丧失感而来的憎恨和悲伤,以及徒劳无功般呆立的无力感。

  遭遇地震的我们是否也是感受到了“Z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