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采石矶

  Ⅰ

  在受了高宗皇帝的命令之后,子温等人出阵了!他本是文官,但文官参战在宋的历史上并不少见。而且他的文官生涯是在父亲引退之后才开始的,他的少年时代本来就是在战场上度过的。而在《说岳通俗演义》中,“文武全才的韩公子”指的就是子温。

  而当离家之时,当然必须要与妻子别离,关于子温的妻子,在《宋史·韩彦直传》中并没有记述。一般的正史虽有公职人员的记录,但对其私生活则不会有什么记述。

  比较有特别记述的是梁红玉,她和孩子一同先到了杭州临安府,由虞允文的引见,见到了皇太子。不过,也不是立刻就见到,因为和虞允文再见的子温当时为了江淮军的再编成可是忙昏了头。

  江淮军指的是“长江、淮河下游方面军”,也是对金防卫战的总兵力。

  子温是江淮军的副参谋,虞允文是参谋。总帅则是叶义问。叶是一名科举出身的文官,个性刚直,曾举发秦桧残党的暗中活动,也曾到金国出使过,观察当地的土木工事及运输等,正确地预测了金军的人侵。

  不过,他对军事可说是一窍不通,连基础的军事用语也不知道,遭到兵士和民众的冷笑。不过,这并不是叶义问的问题,而应该是任命他的高宗的责任。

  在就任的同时,叶义问也在江北展开军事的部署。指挥官是刘倚和王权两位将军,他命令两人对渡过淮河的金军正面攻击。王权本来是韩世忠的手下,他在做了抗议之后,再度接到命令,才不得不以两万兵士与六十万的金军战斗,结果,一战而被驱散,只差没有全灭地逃回来。至于“神机武略”的刘倚,则无视叶义问无谋的命令,不战而退,从扬州渡江而回。

  “真是的,只是退却的话,未免太没有意思了!”

  白髯的刘倚命侍从取来文房四宝,只不过他没有用纸,而是大笔一挥,在扬州府厅的白色墙壁上写下了六个大字:

  完颜亮死于此

  这对金军可是相当不吉的预言,看来,精于易占和五行的刘倚己经预知了完颜亮的败死。

  “刘倚、王权两将军不敌金军的侵攻而撤退,宋长江以北的领土尽失!”

  这虽是金军夸大的宣传,但这分报导也席卷了宋的朝野。

  江北的居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乘着舟船渡过长江逃至江南,也有从陆路往长江上游逃亡的;至于江南的民众,也受到动摇而准备逃往更南的地方。朝廷方面也动摇了。

  “刘信叔竟然不战而退,看来,吴唐卿(吴磷)评其无英雄气概是对的!”

  强硬论的张浚不由叹息,但他并未替刘倚做任何的辩护。

  “果然不行,看来得要准备船只了!”

  在杭州临安府中自言自语的正是高宗皇帝,他害怕会重蹈父亲徽宗和兄长钦宗的覆辙,就连现在他都像是要逃到港口去一般去地急忙起立。

  但他的衣袖被张浚抓住。

  “千万不能逃呀,陛下!您加果逃走的话,国家就瓦解了,还不如您御驾亲征,向金贼显示帝威!”

  既不怕金军、之前也一直和秦桧唱反调的张浚,在危急的时候,态度当然和准备逃走的高宗不同,高宗无法反对他,只是口中一开一合……

  这时,皇太子毅然地从座位上站起:

  “张浚说得极是!陛下将会御驾亲征,而吾即为先驱!”

  皇太子的话感动了年老的张浚,他拜跪在地,由皇太子将他扶起。

  至于失去了主导权的高宗,则再也说不出任何话来。

  依据张浚和叶义问的协议,前线的指挥官有了新的调动。将江北之地让予金的刘椅和王权被撤换,接替刘椅的为成闵,接替王权的则为李显忠。只不过,在两人尚未到达前线之前,叶义问就接下了原刘椅和王权军队的指挥权。

  这分人事变动严重伤害了老英雄刘倚的矜待,他在战略上的撤退竟被评为“老衰、无能”,会受伤也是当然的。而且,叶义问居然还将刘倚的军队收去自行指挥,更是另一层打击,结果,十月时,刘倚就躺上了病床。

  虞允文和子温前去探病,刘倚只是无力地笑着,他右手抓着虞允文,左手抓着子温:

  “巳经没有我出场的地方了!我为朝廷养兵三十年,最后的大功却得归于儒生,而我这无力的老兵就只有羞耻而死了!”

  他俩说不出安慰的话,只有请他好好养病。

  虽对刘倚的卧病感到遗憾,但子温对金的战争却有很好的展望,他预测完颜亮带大军南下之时,北方一定会发生什么异变,他想起了五年前的事……

  “虽然我不能够给你什么约定,但金国和宋国一样不希望兴起无谓的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女真族是不会输给汉族的。”

  在燕京赵王府中,完颜雍是这么跟子温说的。

  “那么,对于憎恶暴君这一点,您又觉得如何呢?”

  雍苦笑回答,其实爱什么、憎什么,不管是江南还是河北都是相同的。

  平安回国之后,子温被问起他受了谁的帮助?但他绝不能将完颜雍、阿什替和黑蛮龙的名字说出,免得给他们添麻烦。所以,即使是对高宗,他也只回答“臣也不知他们的真实身份”。

  “其实派遣你到北方,除了虞允文之外,也是建王的提案,他一直要我注意全国的暴君,烦都烦死了!”

  建王指的正是皇太子,姓赵,名最初为伯琼,之后改名摄,而在即位前又改名眷,字元永,也就是之后的孝宗皇帝。

  本来高宗最初的太子在幼年时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