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潘》是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旅人提及好几次的故事,我有点兴趣。虽然曾经随便问了一下,其实并不知道它是怎样的情节。
“怎样的情节——”
旅人大概很怕烫,慢慢地啜饮着红茶,偏着头说:
“你没看过迪士尼的影片吗?”
什么是迪士尼?
我问。她的脸色变得有些严厉,僵在那里,好像看到什么怪物。
咦?咦?我说了什么奇怪的话吗?迪士尼到底是什么?
“……哎,算了。”
她叹了一口气,声音有些疲惫地说:
“其实,迪士尼的电影和原着情节相差很多——也就是说,几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或许不知道比较好。”
她如此嘟哝着,用平静的声音朗诵似的说明给我听。
《彼得潘》是英国的戏剧,作者是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MatthewBurrle,1860-1937,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真是恐怖,旅人是在背书吗?她流利地背诵着。
“彼得潘小时候迷了路,自此以后没有人找到他,他就变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迷了路就长不大?我不太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不用钻牛角尖。总之,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和精灵叮当一起在异世界冒险,成为一群同样长不大的孩子们的老大。”
一直都是小孩,在精灵带领之下,在异世界遨游……
好像是死后的世界。是不是迷路的彼得潘死后上了天国?
“……这种解释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嗯,所谓‘童话’,就是一种综合的比喻表现,我想可以依各人喜好作解释。”
嗯,是这样吗?
“它有趣的部分。并非把彼得潘描写成无敌的英雄,而在于纯真无邪的另一面,有不能分辨善恶的任性性格。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彼得潘,它所代表的意义,是小孩子的象征,也就是小孩这个概念的象征。”
旅人大概是兴致来了,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地跟我说。
“然后——彼得潘的宿敌虎克船长,是大人的象徽。虽然他被描写成专门镇压小孩的暴力化身,却有一副温文儒雅的绅士面貌。是必须拥有好几个不同脸孔才能谋生的大人的象征。”
接着,她看了我一眼。这个自称永远的小孩的女生,啜饮着红茶,既温柔又哀伤地望了一眼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我。
“而主角温蒂被彼得潘带到永无岛(※Neverland。),因而卷入了彼得潘和虎克船长的对决之中。经过最后的决一死战,她和彼得潘一起打败了虎克船长,原本是一个普通女孩的温蒂,因而在精神上成长成大人。”
旅人低声威吓似的私语着。
“结果,可怕的是,彼得潘的态度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想要追杀温蒂。永无岛之所以只有小孩,是因为那些长大的小孩一个个都被彼得潘推落悬崖,和虎克船长的下场一样,变成嘀嗒嘀嗒鳄鱼的事物——结局令人很难过。”
哇,那真是……不像童话,比较像恐怖片。彼得潘好像怪物。那个一心想打倒彼得潘的虎克船长,反而让人觉得是正义的一方……
“哎,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根据作者的说明,这个故事是一种比喻。”
……也就是说?
“这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故事。是不愿长大的温蒂和一个在附近公园玩耍、叫彼得潘的少年一起编造的故事。也就是他们与虎克船长——大人的象征的对抗。可是,当温蒂看到彼得潘把想象的故事当真,而自认为英雄得意洋洋时,觉得自己不想变得跟那家伙一样,而回到了现实,所以心理上成熟不少。但彼得潘不允许有这样的事,他要温蒂继续再编下去,不让她结束这个幻想故事,所以他是个追赶温蒂说故事、不想长大的的笨小孩。”
旅人随便说了一点感想,又面带讽刺地说:
“我觉得彼得潘并不是真正的英雄,他不过是个无法区别虚幻和现实的小孩。他的宿敌虎克船长,也只是一个被社会瞧不起、在附近认真陪小孩子玩耍的大叔。”
她有些落寞地凝视着远方。或者她并没有在看什么,只是在自我反省。
“温蒂也救不了这样的彼得潘。永无岛、嘀嗒嘀嗒的鳄鱼、叮当以及令人雀跃的冒险——在天空翱翔的感觉都只是幻想。其实,这只是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奇异幻想中的故事。”
她细心咀嚼着自己的话,喃喃地说。
“现实既冷酷又无聊,永无岛是不存在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乏味的世界。谁都无法逃避这个比书本和幻想更无趣的世界。因此,才会变得相彼得潘一样,把幻想当成真。”
可是,她好像失去所有的希望,显得很哀伤的样子。我想帮她打气——毫不考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不过——连我也不晓得自己在说什么。在旅人看来——我说的话一定很愚蠢吧!
可是,我认为即使是在梦幻的永无岛,温蒂还是很高兴能和彼得潘一起冒险。
只有在那个时刻,即使周遭的人觉得他们非常愚蠢,彼得潘仍是一个带着精灵在天空翱翔的英雄,虎克船长依旧是一个凶暴、可怕的宿敌,而永无岛则是个不可思议、充满秘密的美丽世界。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