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章:即将沉没的国家

,一下子惊呆了。显示器中青色荧光描绘的日本列岛的模型,正从当中裂成两半,偏斜起来。在偏斜的日本列岛四周,表示能量分布的光幕时强时弱地闪烁着。

  幸长恐惧地说:“日本不就要下沉了吗?”

  中田艰涩地说:“彻底下沉,下沉之前甚止会断裂。”

  真下怀疑地问:“不会弄错吧?”

  “不会的。”负责终端机的青年说:“和普通标度一样,一秒约等于一百小时。”

  “把达到该状态的时间念一下。”

  “实际的标度是一万一千二百三十二小时。”青年回答。

  “一万一千二百小时……等于……”幸长计算着,”一年三个月刚多一点。”

  中田说:“我们放慢速度,再看一遍,这次时标下降为一秒等于二十五小时。”

  大家各就各位,又从头开始。立体图像缓慢地蠕动着,表示能量分布的各色光点在跳跃,移动,亮点中间,有一条模糊的彩虹光幕向青色光线扫描出来的日本列岛袭击……红色亮点在渐渐地增加,光线对比渐趋强烈。

  中田大喊一声:“停!”接着问:“到现在是多长时间?”

  “三百零二秒整。”

  “从这儿开始,把时标减慢一半,使用象限照像。”

  “这样行吗?不减慢到四分之一……”幸长问。

  “清晰度还不够,这次再看看。准备,开始!”中田命令道。

  打开开关后,又开始了操作。这次大家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聚在显示器周围。

  光幕晃动得很缓慢,室内一片寂静,只有摄影机每隔两秒钟,咔嚓地响一次。红色亮点的闪动逐渐加强、最后粘在了一起,在日本海侧和伊豆、小笠原群岛两侧并列着。日本海沟上侧是绿色,不太强烈,而下侧是鲜红的光斑,在强烈地闪耀着。

  地理院调来的人低声问:“那是什么?”

  幸长回答:“绿光表示的是质量亏损与重力负异常积分。”

  中田低声说:“大家注意看,日本列岛的地下!”

  在地下200公里处,绿光下面的红光突然潜过日本列岛的下方,形成一条淡淡的红道,开始向侧面流了过去。粉色的横道向日本海方向延伸……

  真下问:“那横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量在地下200公里就穿到日本海那边?”

  中田摇摇头:“不知什么原因。”

  真下又焦灼地问:“积累那么多的能量,已经超过了地壳的弹性限度,为什么?”

  气象厅的人说:“日本列岛就要分裂了……”

  日本列岛的中央部位,闪动着一条伸向南北方面的红色光线。同时,日本列岛发生弯曲。日本海那边的粉红色光斑变大。日本列岛的东半部向东、西半部向南,缓慢地移动,歪斜地露出一部分,不久慢慢地滑落,最后沉了下去。原来排列整齐的红色亮点渐渐暗淡了下去……

  “多长时间?”

  “从第二次算起,是62秒,也就是32天多一点。”

  真下副教授叹息道:“只不过是一个月,就发生这样大的变动。”

  幸长问:“列岛部分的移动距离是多少?”

  “水平距离是35公里,垂直下沉2公里。”

  “那么高山部位将会保存下来……”地理院调来的人说。中田说:“可是要出现山岳崩裂和大喷发呢?而且,还要继续下沉……”

  气象厅的人说:“在大变动之后,还有继续下降和水平移动。”

  真下副教授说:“但是,我还是有点不相信。这个数学模型准确吗?我已说过,那么大的能量积累,超过地壳的弹性强度,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中田说:“数学模型可能不具备。但是那种能量的移动却可以想象。你们知道隧道反应吗?”

  真下说:“你所说的隧道反应是只有在原子核的情况下才能考虑的一种模型,对于宏观的地壳现象适用吗?”

  中田摇摇头:“我没有说可以适用,但是,对于高密度的固体,象岩石圈这样的,有一种和隧道反应相似的模型。”

  “什么样的?”

  “冰河。”中田说:“在冰河的内部,到处可产生零度的冰穴。在压力基本不变时,出现一个管状体,水从中流过。就好象有个较大流速的水流。”

  真下吃惊地问道:“在日本列岛下面也有这种现象吗?”

  中田说:“只是个设想。但是,地下的岩浆为何会凿出那么大的隧道呢?”

  真下沉默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口道:“这个设想有些道理可讲,可以认为在高温高压的岸石圈中产生液相的隧道,热随着液流而移动。可是,日本海积聚的能量又是……?”

  幸长插话说:“日本列岛终归要下沉的,大变动何时开始?”

  气象厅来的人说:“是从三百零二秒开始,也即三百一十二点五日开始下沉。”他的声音有点发抖。

  只有十个多月……

  人们都呆立在显示器旁,岑寂不动。

  幸长感到浑身发冷,直起鸡皮疙瘩,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又能做些什么呢?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