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彷徨的眼神 PROLOGUE

  C.E.70发生的地球与殖民地间的战争,令人类世界起了极大的变化,不只造成了自然人与调整者在情感上的温差,也因军武科技的革新带来了战术运用的改变。但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仍是地球上各国的势力分布。

  开战初期,地表上大致存在着三股势力:其一是由旧殖民地理事国大西洋联邦与欧亚联邦等国家所组成的机构,称为地球联合;其二则是反对前述国家并表明支持殖民地立场的大洋洲联合、非洲共同体等组织;其三便是不属于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立场,包括赤道联合、斯堪地那维亚王国,以及奥布联合首长国。

  扎夫特在一次空降作战乌洛波罗斯作战中,将中子干扰器铺设于地球全境,又为了确保军事据点,以地球联合麾下的所有宇宙港为攻击目标,试图捣毁地球前往宇宙的门口,将联合的势力封锁于地表。自此之后,战局便转往赤道上零星少数的宇宙港。大西洋联邦强硬合并原本不愿与之结盟的南美联邦,说穿了也是企图掌握巴拿马宇宙港而己。

  同时,扎夫特接连攻下东亚的高雄、南非的维多利亚等原属联合势力的宇宙港。联合阵营原想以压倒性的物力资源取胜,没想到却陷入空前的苦战,实在与当初的预期大相迳庭。联合军在阿拉斯加总部的毁灭性作战虽然暂时扭转情势,却还是让巴拿马宇宙港落于扎夫特的分遣队手中。在这个时候,联合军打进宇宙的通道似乎己全被阻断。

  至此,地球上只剩下两座拥有质量投射装置的宇宙港,一是扎夫特麾下的维多利亚,另一便在中立国奥布境内。原本与世无争的奥布,自此便在这场大战中烙下了名字――企图强占该港的地球联合军对它发动了武力攻击,结果虽然没有得逞,却使奥布成了大西洋联邦的属国。

  不久,维多利亚被地球联合军夺回,主要战场移往太空,最后在第二次雅金?杜维攻防战后划下句点。双方达成协议,两军敛起了干戈。

  地球上的局势却仍旧动荡,只是改变了形式。遭大西洋强硬并吞的南美兴起独立声浪,反抗势力发动一场又一场的游击点;在维多利亚争夺战中创下重要贡献、拥有开膛手爱德之别名的爱德华?哈勒森于停战后投身祖国独立运,并且不惜与联合军反目成仇的故事,在此间广为人知。

  奥布也一起,在一连串柜面下的政治或外交动作后,很快便宣布脱离联合的统治。当C.E72年的尤利乌斯条约签订时,世界各国的统治区域已经回复到开战前的范围。从各方面来说,南美和奥布也形同取回了独立自治权。同时,殖民地同意只保留直布罗陀和卡潘塔利亚两处据点,将该地设为条约监督兼驻地球公使馆,此外的所有据点一律放弃。

  从地图上看来,各方势力范围的分界线似乎都恢复原状,那些改变也都被导正了――就表面上而言。

  现实却非如此。包括遭受侵略的奥布在内,大战末期被迫成为联合盟国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完全取回如以往那般自主的中立立场,最具体的事证就是尤利乌斯七号坠落――后来被称为灭世事件的意外发生之后,有人提倡世界安全保障条约机构,而它正是由旧地球联合组成的军事同盟。奥布、赤道联合、斯堪地那维亚王国等曾经中立的国家,连同以反抗抗争取独立的南美联邦等国都选择加入这个军事同盟――选择与这个曾经令他们饱尝辛酸的对象妥协。

  或许,正因为这些国家尝尽辛酸,执政者们才会如此决定吧。这个对象会使出什么手段来对付反抗者,他们是再清楚不过了。

  就这样,联合只手遮手,几乎掌握了整个地球,然后再次向殖民地发出了宣战通告。在十足自信中挥出的拳头,想不到竟然扑了空。与开战同步进行的核子攻击,被殖民地防患于未然。联合首脑们原本期望能速战速决,这会儿已再难指望。遭受攻击的殖民地以最基本的自卫为由,决定正式投下兵力;扎夫特也随即拟定反攻计划,以卡潘塔利亚为中心的大洋洲联合与非洲共同体,因此成为地球上的亲殖民地地区。

  尽管如此,联合的统治范围仍然大得惊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