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正文

「好的。」

  「然后由于(x-α)(x-β)=0,所以两个因式之中,至少会有一个等于0,这是因为积的形式导出来的结论。」

  「我懂了,由于两数相乘结果为0,所以其中会有一个为0。」

  「在叙述上,将『其中一个为0』用『至少会有一个为0』比较好,因为有可能两边都是0。」

  「啊,『至少会有一个为0』也是一种严密的表现吗?」

  「没错。那么,当两边至少会有一个为0,就表示x-α=0或x-β=0成立。换句话说,x=α,β就是这个积方程式的解。」

  「好的。」

  「再来试着将(x-α)(x-β)展开,你觉得下面这个算式是方程式吗?」

  (x-α)(x-β)=x<平方>-αx-βx+αβ

  「不对不对,这是恒等式。」

  「很好,展开之后就从积变成和了,左边是积的2个因式,右边是和的4个项。」

  「项?」

  「构成和的每一个式子称为项,为了让你容易懂,我用括号括起来,就像这样。」

  从左向右转化:展开

  (x-α)(x-β)=(x<平方>)+(-αx)+(-βx)+(αβ)

  从右向左转化:因式分解

  「不过这算式还没经过整理,看起来有点乱,你要怎么整理呢?」

  x<平方>-αx-βx+αβ

  「是的,把-αx或-βx这一类带有x的……」

  「不是『带有x』,要念成『项』喔。像-αx或-βx这些只含有一个x的项称为『对x的一次项』或是直接称为『一次项』。」

  「好的,将『对x的一次项』整理过后就变成这样子了。」

  x<平方>-(α+β)x+αβ

  ↑把1次项整合

  「蒂蒂,你知道像上述把算式变形称为『整合同类项』吗?」

  「我知道『整合同类项』,不过之前都没有特别留意。」

  「那我继续出题,下一个算式是恒等式呢?还是方程式?」

  (x-α)(x-β)=x<平方>-(α+β)x+αβ

  (x-α)(x-β)=x<平方>-(α+β)x+αβ

  「这是展开之后整合同类项,对所有x皆成立的话……是恒等式。」

  「正确答案……那么再往前,首先思考这个方程式吧,这次是积的形式。」

  (x-α)(x-β)=0积的形式的方程式

  「使用刚才的恒等式,将方程式变成下面这样。这就是和的形式的方程式。」

  x<平方>-(α+β)x+αβ=0和的形式的方程式

  「这两个方程式虽然形状不同,却是同样的方程式,只不过是用恒等式将左边的算式改变型态而已。」

  「是的。」

  「当我们看到积形式的方程式时,就要想到方程式的解为x=α,β,而和形式的方程式的解同样也是x=α,β,毕竟是同样的方程式。」

  (x-α)(x-β)=0积的形式的方程式(答案是x=α,β)

  ↑

  ↓

  x<平方>-(α+β)x+αβ=0和的形式的方程式(答案同样是x=α,β)

  「简单的二次方程式只要用看的就能解答,例如你比较下面这两个方程式,是不是长得很像?」

  x<平方>-(α+β)x+αβ=0(答案是x=α,β)

  x<平方>-5x+6=0

  「的确很像。α+β会等于5,αβ会等于6。」

  「对,也就是说x<平方>-5x+6=0的解,只要找出两个数相加会等于5,相乘会等于6即可。换句话说,x=2,3。」

  「的确是这个答案。」

  「积的形式与和的形式都是算式的形式之一。和的形式=0有时并不容易解,但是积的形式=0时就一目了然了。」

  「……啊,好像有『懂的感觉』了,『解方程式』和『做出积的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吧?」

  2.10数学公式的背后是谁?

  「为什么学校的老师没办法像学长一样教得那么仔细呢?」

  「因为我和你是在对话,当你有疑问的时候立刻问我,而我立刻回答,所以才会觉得比较好懂。因此才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不要只是听老师上课,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请教老师……原本回答问题就是老师的专职啊。」

  蒂蒂认真地听着我说话,然后像突然想到什么似说出:

  「学长读书的时候碰到不懂的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