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父亲的目光

成员投来的目光刺得后背生疼,而在这些目光中。不知为何亚里沙仿佛还感觉到了父亲的目光,这令她更加坐立不安。

  (别用这种目光看我,爸爸。)

  亚里沙想。打个比方。

  所谓父亲的目光,应该是充满了慈爱的、平静的、强韧的、而且温暖的。孩子在这种目光下成长,才是一个家庭的正确形态。

  但是。

  父亲投来的目光却总是和亚里沙所期待的有着极大的差别。自己的家完全与她脑海中所想像的理想家庭相去甚远。

  每当亚里沙与父亲对视,她就会沉浸在一种被无声斥责的痛苦中。父亲的目光中总是包含着一种类似于憎恨的、强烈的排斥情绪。

  比起对自己投以这样的目光,还不如干脆说出来的好。还是说,不让自己亲耳听到父亲的咒骂,或许是他作为父亲最后的温柔?

  已经去了那个世界的父亲,依然在用那样的目光凝视着亚里沙,并且毫无掩饰地坦言道。

  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

  亚里沙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日本人,也就是说,她是混血儿。

  她出生的故乡并非日本,而是法国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圆满的家庭中的她,曾拥有幸福的幼年时代如果是写传记,一定会这样介绍。总之,她曾经拥有过一段极其平凡的生活。

  是的。

  曾经。

  能被写进传记中的人生必定充满了惊涛骇浪。波澜不惊地一步步踏上成功者阶梯的人生之类。读者和出版社都不会喜欢。

  亚里沙八岁时,母亲病故。

  亚里沙那时还不能及时消化这段突如其来的不幸。在她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便被送到了祖母家,于是,这段经历逐渐成为了她新生活的起点。

  祖母虽然相当迷信,但也是个善良温柔的人。她教会了亚里沙该如何明辨是非,并总把你得支撑着你爸爸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亚里沙也在祖母的教导下,理所当然地背负上了这样的责任感。

  而亚里沙之所以会开始学习击剑,也和这有很大关系。

  亚里沙的父亲吉尔贝尔顿曾代表法国出赛,是位击剑名手。退役后担任教练一职,培育出了不少优秀选手。看着这样的父亲,年幼的亚里沙便有了一个念头。

  要变强。

  练习击剑,变得比任何人都强,然后就像祖母说的那样,成为父亲的支柱。那样就能帮助父亲了。

  为了不让别人仅用坚强这个词评价自己,亚里沙拼尽了全力。

  因为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就再也没有笑过。父亲本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而在那之后,他开口的次数就更少了。

  或许再也无法变回以前那样了。

  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亚里沙在这样的精神驱动下努力着。

  效果非常明显。

  不善言辞的父亲露出了笑容,称赞亚里沙第一次压低身子摆出的基本动作。亚里沙曾向祖母坦明自己所做的决定,父亲或许是从祖母那儿听说了,在为自己高兴呢。

  但这段平静的日子.却在亚里沙还不满十岁时就画上了休止符。

  大概应该说那就是为击剑而生的人的宿命,渐渐地.父亲变得不再像个父亲。对亚里沙而言他更像个教练。父亲不再是那个毫不吝惜给予自己称赞的人,因为技术层面的建议不是能用血脉传承的东西。

  即使是这样,亚里沙依然相信,总有一天,父亲会用自己所渴望的温柔目光注视自己。总有一天,自己能看到他脸上露出的温暖笑容。

  所以亚里沙这样决定,这样祈祷。

  要变强。

  成为能让父亲称赞的人。

  成为父亲的支柱。

  比任何人。

  比任何人。

  比任何人。

  都强。

  这种强烈的愿望却渐渐成为了煎熬亚里沙的负面要素。刚开始学习击剑时那个被称赞为天才少女的她,最后不得不向同龄的对手们低头。有人曾嘲讽她江郎才尽,更有甚者干脆毫不留情地侮蔑她,说她根本没有继承父亲的半点才能。

  大概是从那时起吧,父亲的目光逐渐开始流露出令人悲哀的怜悯和遗憾的意味。

  不要用这种眼神看我,爸爸!!

  是的。多少次她差点这样喊出口,多少次她甚至想选择逃避。但即使如此,亚里沙还是继续练习着击剑。那个支撑着自己一路走来的信念,已经剥去了幼稚和天真的外衣。世间万物都会改变,最初那个拙劣的初衷早已烟消云散。

  她愤怒。

  她憎恨。

  她对一切都感到不耐烦。

  这与父亲没有任何关系。自己的努力是自己的,无论结果如何,别人都没资格嘲笑。自己又不是经过改良的农作物,她不想摆出遗传基因这种东西来证明自己是否优秀。

  亚里沙想。

  要变强。

 &emsp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