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章

; 杜荣说着,将煎茶放到式部面前。

  「神社的名称——念做zinriyo吗?里面供奉的是神领先生的氏族神吗?」

  「好像也不是这样。因为没有以前的记载,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宅院内确实有一座关联,玉筥就收放在那边。这里的宫司也规定代代由神领家旁系的人担任。」

  「那主神呢?」

  「叫kanchi。」

  「啊?」式部不解,杜荣疑惑地笑了。

  「文字是写成神、灵,但是念成kanchi。社号跟我的姓一样念成zinriyo,但是主神则称为kanchi神。」

  「很冒昧地请教,所谓的kanchi神是什么东西?」

  「听说是因为很久以前,夜叉岳有鬼魅栖息,人们就将其称为kanchi。旅人为了制止它到村子来吃村人,于是便举行祭祀仪式,这就是这座神社的由来。」

  「啊——原来有这样的传说……那么,到处都看得到的风车和风铃是?」

  「那叫风供养,是用来抚慰kanchi神的。不习惯的人一定感到很惊讶吧?」

  「是啊。」式部有所保留地表示同意:「据我所知,这边好像也有在祭种仪式中将牛流放到海上的习俗?」

  「这在现代来说算是很残酷吗?」

  「不,也不是这么说。祭神仪式是不能用常理来解释的,不是吗?只是,我在岛上没有看到任何牛只。」

  整个村落都没有饲养牛的迹象。既然如此,举行祭神仪式的时候就得特别从岛外购买牛只回来了。

  「有时候的确是如此,不过其实也不完全是为了祭祀。与其说这是祭神仪式,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习惯吧!人们是为了趋吉避凶、消灾解厄而流放牛只的……唔,这座岛其实是一个满奇怪的地方。」

  杜荣福福泰泰地笑着,式部也跟着露出微笑。

  「我来这座岛屿之前就听说过这里是个奇怪的地方,也听说这里的人会排斥外来者,但是来到这边之后我并没没有那种感觉。」

  「排斥外来者啊?我想指的是那件事吧!以前发生过进港船只上的船员被拒绝上岸的事情。」

  「嗯,我听说了。」

  杜荣苦笑道:

  「要是让岛外的人来说,事情可能就会被说成那样。当然岛上的人自有一套说辞啦——式部先生,听到主神是kanchi神这种连听都没听说过的神明时,您不觉得奇怪吗?」

  「要说奇怪……我倒觉得是比较特别。」式部回答道。

  神道本来就是从单纯的崇拜而自然产生的。人们敬畏超越人类智慧所能理解的事物,将使他们产生这种敬畏之情的事物称为「神」。因此而诞生的神道本来就是非常民俗化的东西,是一种风土习俗。随着文化的演进,后来才慢慢地统合、体系化。而让这件事有一个决定性的方针,便是明治政府所实行的「祭政一致」政策(注五)。神社不再只是信徒信奉的对象,所有的国民应把对它的崇敬当作是一种义务,而神官也成了非世袭的任命制的官吏。神社成为国家的宗祀,政府依其等级制度予以编组、统合,并视为一种国家的设施。全国的神社以伊势神宫和宫中三殿为最高位阶,井然有序地予以编组,在神社中举行的祭祀仪式也统一为国家制定的模式。神也一样经过编组,祭神被修正为以「古事记」为首的正统神典中记载的众神。地方上的小祠也统合为一村一社的村氏神,没有参与这种统合过程的神社寺庙就会被视为一种迷信而遭到弹劾压制。

  式部指出这一点,杜荣点点头。

  「是的——这里正是黑祠。」

  所谓的「黑祠」就是指没有经过统合的神社。这是一种迷信的产物,也就是所谓的邪教——至少在国家神道当中,它们是这样被定位的。

  「岛上的守护神就是位于大夜叉山麓的御岳神社。但是岛上的居民大概对这里被编组为分社一事产生抗拒。就信仰而言,这里的神本来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岛上的居民。」

  「原来如此……那么,这里就等于是黑祠之岛了?」

  「没错。唔,信仰怪异之神的邪教之岛——这是现在一般人的认知吧!岛上的生活本来就比较封闭,再加上这种独立的祭祀活动也是外界所难以理解的。不知道是岛外的人因为岛上都是一些祭拜黑祠的人所以对我们产生排斥,还是岛上的居民抗拒外来者?我觉得这已经是先有蛋或先有鸡的问题了——总之,事情就是这样。」

  式部点点头。船只为躲避海上的暴风雨而入港,姑且不论船上的船员是否真的上不了岸,从外头逃到港口的人们和接纳他们的居民之间,本来就有一道很深的鸿沟。

  「时至今日,或许可以说居民们还是——坚守岗位吧!」

  不管在什么时代,统治往往都会导致某些文化因废止而消失。在统合的过程中消失的祭祀、散佚的传承,再也难以挽回了。

  「唉,事情大概都是如此吧?不过我想总是有办法传承下去的。」

  式部点点头,对神领杜荣的招待表达感谢之意,然后离开了社务办公室。

  注一:宫司,指神社中掌管祭祀祈祷的职位。

  注二:摄社,神社的一种层级,居于「本社」和「分社」之间,里面祭祀与本社关系较深的神。

  注三:分社,附属于总神社。

  注四:排佛毁寺事件,普遍发生于日本明治初期发布「神佛分离令」时。

  注五:祭政一致,指宗教与政治合一的政策。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