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章

  身为整备员的冈部似乎比他还要精通战术。

  「轻型轰炸机只要专心支持地面就行了。像是德苏战争中的单引擎重型战机暴风雪或是Ju 8 7,西部战线则是由英国的Jabo担任这样的任务。五式双引擎战斗机虽然没有那样的速度,不过它很坚固,载重量也还不错,所以很适合用来载送武器,何况它的肚子上还加装了重型火炮呢。」

  这里所说的腹部重型火炮,指的是在机身下方、驾驶舱后方所搭载的四架口径30厘米的M K 10 8机关炮。除此之外,主翼的根部装备了两门8厘米M G 151/20机关炮(德国的说法是机关枪》,而且所有装备之所以位于不会影响到驾驶员视线的驾驶座后方,都是因为做为原型的H e 219 A 2是夜间用战斗机之故。

  「夜间出击的时候只要专打货车车队之类的地面目标就行了,六门机关炮一齐开火的火力可不是盖的喔。这种机型应该要投入南方的地面战才对,根本就不应该用来从海上朝着敌方陆地轰炸嘛。」

  很明显的,他对此相当生气。

  就是因为身为技师,才会对于违反技术性原则的使用方式感到不合理,而这也是大家对于一切和这场战争有关的事物所拥有的共同情感。

  「不过暴风雪战机还有斯图卡轰炸机都是单引擎啊。」

  醐堂并不是要帮上级辩护,只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提出反论。「五式是双引擎,而且还是超高高度专用的水冷式喔。」「只要是双引擎又是水冷的话就无所谓吗?」士官长的信念似乎丝毫不被动摇。

  「如果是在本国领空战斗的防空战机就算了,要在海上或是敌军阵地飞行,至少也需要搭载两具引擎。虽然负责整备的我这么说有点奇怪,不过引擎性能再好也难保它哪天不会故障。就算是中了弹开始冒出火来,只要另一具引擎没事的话还是可以飞啊。你也不想因为坠机而被俘虏吧?」

  「那我还宁愿选择死。」

  成为俘虏的驾驶员将会遭到什么待遇,所有驾驶员都相当清楚,而这也是他们最害怕发生的事。

  「而且要是从飞机的原理来看,双引擎的速度当然会比单引擎来得快。因为引擎有两具,机身只有一个而已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双引擎的客机还比战斗机来得快咧。不过双引擎飞机的缺陷就在于来自前方的阻力,而想要减少阻力的话就只能采用液令式引擎了。

  「所以液冷式双引擎可以说是往复式引擎战斗机的王道啰?」

  「五式双引擎战斗机的原型H e 219 A 2,还有英国的蚊式轰炸机。除了单座单引擎的战机之外,实用化的战机里头能够被称为杰作的就只有这两种。无论是法国或是苏联都做不出这样的战机,当然日本也是。」

  他以无法掩饰惭愧的表情做出结论。

  「不过木制的蚊式战机,在温湿度都很高的东南亚会受到腐蚀,所以没办法用。但如果改成全部以金属打造,又不知道是否能保持原来的高性能::。」

  「所以结果还是德国制的最好吗?」

  「光论技术层面的话啦。」

  虽然醐堂已经差不多想走了,不过毕竟吃了人家的面线,因此还是点起了第二根烟继续听下去。

  「说到航空行政,其实每个国家都差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缓慢的辅导策略导致一堆小型厂商林立的法国,或是在图波列夫的收容所里设计机体的苏联都是胡来。英国的航空行政也是乱七八糟,要不是创办战斗机司令部的道宁强行开发出飓风跟喷火式战机的话,英国皇家空军肯定会率领一整群挑战号那种粗制滥造的玩意儿出击,然后在不列颠空战中被消灭殆尽。」

  「不过我蛮喜欢那个的呢。」

  「你是说挑战号?」

  他以轻蔑的眼神瞄了醐堂一眼。

  「用旋转式的四连发机关枪进行空战,不过是受到杜黑理论影响的复座战机主义恶梦底下的产物罢了。因为杜黑理论的特征,就在于对后座旋转式机关枪在空战中的威力予以过高的评价啊。」

  「说到后座的旋转式机关枪——」

  醐堂随口提出了这个问题。

  「H e219 A 2原本并没有在后面装备机关枪不是吗?那为什么五式双引擎战斗机的后座会有?」冈部再度浮现满腹辛酸的表情。看来自己似乎是踩到地雷了。「我倒是不介意啦。」「怎么可以不介意啊。」

  冈部那宛如会伤人的语气令醐堂吓了一跳。「你要知道,就算是复制了机体,也无法复制包含在机体中先进的设计思想啊。」「呃,你这话的意思是——?」

  「我经常这么想::日本人会不会不只是没有设计飞机的天分,就连什么叫做空战都没有理解过呢?」

  他再度露出刚才那种落寞的眼神。

  「说不定日本人根本就不应该飞上天去,我是这么认为的。」

  你觉得呢——在被他问到这个问题之前,醐堂就把刚点燃的香烟扔进装了水的红色水桶,并且转过身去。

  「我要回去睡觉了。」

  就算他这么说也没有办法改变现状。

  明天还是必须从这个外型怪异的空母上起飞,驾驶着至今仍未决定真正用途的仿冒机种,飞到别人的国家去扔炸弹。

  要是认直t地去思考这件事,连脑袋都会变得很奇怪。

  所以,或许根本就不应该去认真思考——醐堂这么心想,并且满足于这样的想法。104 years after

  大和堡垒

  1966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