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了,少见多怪!
无名僧默默地向前赶去,比刚才加快了脚步。友理子也不敢左顾右盼,集中注意力紧紧跟上。
本以为走廊右侧全是光滑的墙壁,其实却是书架。当友理子发现了长长排列的书脊时,又禁不住脱口而出。
“这……都是书?”
在对方应答之前,她试着去摸了一下,手上是坚硬的触感,绝对不是书本的感觉。
——像石头。
这也是一种雕刻、一种装饰墙吗?
无名僧朝这边张望。友理子说了声对不起,随即收回手来。对方既没有斥责,也没有嘲笑她。
顺着走廊,他们绕着半圆形走去。友理子这才渐渐明白过来,万书殿之所以没有围墙,是因为视觉出了差错。
现在通过的这条走廊,其实就是她所看到的建筑物内部。也就是说,从外面看到的部分并非万书殿本身,而是环绕它的围墙之类。它过于庞大,看起来似乎是笔直的,实际上却是一座更大的圆形建筑的一部分。
这条通道就在其中,不知是城堡、教堂还是寺院的建筑主体,都被包围在它的内部。友理子不正是朝着那里行进吗?
不久,走廊的出口出现了。走廊尽头的右侧墙壁有个吊钟形的开口,悬着细细的格栅,可以看到门外绿茵的一角。
后面的无名僧走向前去,开始转动格栅旁边的轮盘,格栅吱吱呀呀地向侧面打开。
走出去就应该是友理子所看到的建筑物后面的部分。回头望去,这个出口也有两扇金属门,而现在是向外打开并被固定。
外面的天气不算晴朗,但从走廊出来时,还是感觉到有些晃眼。友理子眯起了双眼——
嚯哇!她长舒一口气并发出惊呼。
她的盲目猜测歪打正着,刚才看到的雄壮威仪建筑确实是万书殿的外城,而且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最初一瞥竖起、展开的屏风印象也是正确的。在这扇无以复加的巨大屏风后面,隐藏着此般风景。
这里共有几个建筑物呢?友理子用双手都数不过来。那座更大一号、如同反扣的巨人饭碗似的佛堂,是大神殿吗?在它旁边矗立着一座钟塔,生来只见过附近寺院钟亭的友理子之所以能够判断出来,是因为塔顶悬吊着一口、两口或三口大钟。从这里仰望,或可称之为“悬着”,走近后却发现一口钟就比房子还大,所以,自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威严气势。这是大钟类中的怪兽!
建筑的颜色以灰色为统一基调,其间也有些许差异,有的偏紫色,有的略带红色,还有的泛着青色。宽而矮的建筑,窄而长的建筑,虽形状各式各样,不知何故看起来错落有致。或许,乃因所有单元皆由石材所造的外廊和台阶相连,而没有孤立的部分。全部建筑相互联结,颇具匠心,没有丝毫的矫饰,外墙异常贴近的单元曲折排列,又以台阶将起伏的长廊联结起来。两端的单元,则由高达三层楼的笔直廊桥联结起来。
联结方式随心所欲而错综复杂,似乎没有什么法则。即使凝眸逐一细看,也无法立刻看出哪条长廊通向哪个方向,就像是张扬错觉的艺术绘画.既能感觉其中一种力图在后续扩建中将所有单元强行整合的执著,又能感觉到玩具箱倾倒撒开时的那般愉悦。它们厚重而阴郁,庄严而恢宏。古色古香却无脉络可循,奇形怪状却超凡可爱。是的,友理子如此年少,也能感到那是怎样令人震撼的一座建筑——错综复杂、俨如城池的浩然景观超凡可爱。
此话难免有不逊之嫌,亦隐含着怀念之情。因为这座“城池”似曾相见。它无一处相似于日本,与友理子影像中看到的欧洲各国风景也不同,也不是美国或英国的市容。然而,她却感到十分亲切。
尽管如此,这块空间,甚至连钟塔也都整体涵括在内,友理子又一次慨叹于万书殿外城的雄伟恢宏。
这座“城池”的地面和道路也是多彩缤纷,以绿茵、石板和方砖铺就。友理子穿过的三角顶拱门和那座大厅,从“城池”这边看去就像一道门。这也是她看到“城池”中延伸的街道之后才明白过来的。
在外城部分与友理子进来时相反方向的建筑中,有一座两层楼高的拱门,前面装有门扇。炒糖色的老旧木板上固定着铁制器具,上部排列着矛枪般的尖锐饰物。这是为了防御入侵者,还是为了阻遏逃亡者?
可在视力所及范围内,并没有看到人影。
门扇关闭着,但可肯定它开关得十分频繁。对面有一条道路,因门外冷雾弥漫.看不清这条路的尽头是何等景象。
觉察到友理子的视线,无名僧开口了。
“那座拱门的外面,过后会陪您去看,现在要赶快去大神殿。”
正如友理子所预料的,他开始朝巨人扣碗的方向走去。大神殿的外墙用铜板覆盖,表面泛着青绿色,鲜艳的青绿色斑点俨如外墙的装饰。
仿佛拥有这只大碗的巨人用蘸染了青绿色颜料的大笔信手涂鸦——友理子眼前浮现出如此景象。一定是巨人的孩子,童趣盎然地将颜料戳戳点点在外墙上了。
仰头望去,大神殿屋脊顶着一座壶盖抓钮状的装饰,也是十分可爱,宛如西餐羹里摆放的小葱头或小蛋糕上面的奶油球。
突然想到,对了,这是童话中的街市!画书中的建筑!
虽然现实中并不存在,幻想中却可出现。
故事中描摹的、虚构的场所,或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街市”。
友理子在这里行走,运动鞋底踏着石板路。以前走惯了校区柏油路、商店街和自家附近步行道的运动鞋,一定惊讶于那无从寻觅的“街市”触觉。
赤足走路的无名僧脚下不凉吗?他们裤脚下露出的脚腕瘦骨嶙峋,怎样做才能变得如此骨瘦如柴呢?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