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俊夫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此时,他的大脑异常活跃。伊泽老师将在一九三三年,也就是明年来这里。他将从未来的世界,乘坐「时间机器」来到这里。……所以,一年之后,「时间机器」又会回到这里了!
俊夫在心中暗自欢呼着,高兴得差点跌落到地上,因为此时的他一直坐在梯凳上思索着。
等一年即可。老师来这以后,是请求他让我使用机器呢,还是自己悄悄地擅自使用呢……总而言之,不管怎样,都可以返回到一九六三年的世界。
现在是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三年应该是在一年后。然而,对俊夫来说,明年伊泽老师会来到这里一事已经是过去的事实,所以对于此事,俊夫胸有成竹。根据那个笔记本便可得知老师是在明年八月份左右来这里的。俊夫寻思着,机器抵达后,自己得尽快乘着它离开。就算自己擅自借用一下,回到一九六三年,以后还可以让机器独自返回。俊夫三思后,觉得这样做也无妨。
但是,随即俊夫又转念一想,机器的计时刻度是以「年」为单位的,若是八月出发,必定会到达一九六三年的八月,那样的话,时间上就会出现三个月的空白。
所以,倒不如等上两年,在一九三四年的五月二十七日,从机器离开及川家研究室之后的时间出发。计时刻度恰好与二十九年后吻合,这样一来,启子仍在酣睡中,只要她不察觉自己结束了「时空旅行」返回,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还有一个更妙的办法。可以提前一天,即二十六日就返回以前的世界。然后马上回公司,可以将自己昨日的缺勤取消,不用在意……
然而,俊夫平静了一下自己欣喜若狂的心情。出发的时日可以不必担心,问题只在于「时间机器」本身。自己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呢?机器会把自己准确无误地带回一九六三年的世界吗?
机器降落到这里时,俊夫发现晚了两年。明明打算到一九三四年的世界,却来到了一九三二年。应该是负数「29」,却变成了负数「31」。那个机器的计时刻度肯定不准。
不过,俊夫觉得也不能妄下结论,说「时间机器」出了故障。送启子走时,伊泽老师当然调整过刻度。之后,老师在给俊夫的遗言中提到了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机器也如期出现了。至少那时机器并未出故障。但是,为什么俊夫使用时,与预定的时间相差两年呢。机器载着启子抵达的日期是二十五日,俊夫出发的时间是二十七日,仅仅两天,机器就突然出了故障,这未免太凑巧了吧。
会不会是自己调整刻度盘的方法有误呢?当时,俊夫是依据老师的笔记推测数字并调整计时刻度的。但是,那些数字是否真如俊夫推断的那样呢?
不过俊夫可以肯定的是:十位上的数是「2」,不是「3」。问题最有可能出现在接下来的数字,也就是「9」上。老师调整的数字是「8」,「8」之后的数字是什么呢,俊夫在潜意识里认为是「9」,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但是,现在仔细想来,自己认为的「9」,与笔记本上写的「9」有些出入。这可能并非手写体与印刷体的差别。「8」之后的数字与「10」之前的数字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这时,俊夫突然想起老师是从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文明世界来的。
我们这个世界在计算时,以十为单位,即采用的是所谓的「十进制」。但是,「十进制」决不是绝无仅有、至高无上的。未来的文明社会,说不定使用的是「十进制」以外的计算方法。
俊夫确信,那些数字并非「十进制」的数字。所以,「8」之后的数字和「10」之前的数字才会不同。
俊夫猜测,它一定是「十一进制」到「十七进制」之间的某一类。这可以从伊泽老师所调试的表示「18」的这一数字来进行推理。那是个两位数。如果是「十九进制」以上的数字的话,那么「18」只要用一个一位数来表示就足够了。再者,倘若是「九进制」或「十八进制」的话,个位上的数字应该是「0」。然而,那个数字并非是「0」,这是一开始就被验证了的。而且已经确定十位上的数字是「1」,所以也不可能是「八进制」以下的数字。
俊夫从「十一迸制」开始,一个一个地验证,用它们来表示「18」和「31」,看看是否满足条件。
「十一进制」的验证进行得不是很顺利。假定是「十一进制」的话,「18」用公式可以表示为「11X1+7」,「31」则应该表示为「11×2+9」。这么一来,「31」、就应该是②⑨,俊夫想到这儿,吓了一跳,之后便无法再推断下去了。在研究室里的时候,俊夫只是把个位上的数字向前移动了一个,「7」不可能会变成「9」。
紧接着俊夫开始用「十二进制」进行推算。用「十二进制」则完全吻合,俊夫吃惊得差点从梯凳上跌了下来。
倘若是「十二进制」的话,俊夫摆弄之前的机器刻度上意味着「18」的那个数字,应该是①⑥(12×1+6=18)。俊夫把十位上的数字向前移动一个,使之变为②,至于个位上的⑥,俊夫那时本以为是"8」,打算把它变为「9」,而实际上却把它变成了⑦。那时俊夫原意是要将机器的时间调为「29」的,却没想到最终调成了②⑦(12X2+7),即「31」。
机器把俊夫从一九六三年,准确无误地带到了三十一年前的一九三二年。机器并没有出故障。只是俊夫错把「十二进制」数当作「十进制」数,这才闹出了乱子。
这么一来,事情就真相大白了。伊泽老师在送启子出发齣时候,为什么选了「十八年」这样一个数字,也一清二楚了。在「十二进制」里面,十八是十二的一点五倍。就像咱们「十进制」里面的十五、二十五之类的数字,刚好便于计算。
可是,未来世界为什么采用「十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呢?
俊夫想起了读大学时一个喜欢数学的朋友告诉自己的一件事。
古代的巴比伦人,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就已经知道平方根、立方根之类的高等数学了。因为「60」的公约数很多,他们采用「六十进制」来进行计算。「60」可以被2、3、4、5、6、10、12、15、20、30整除。
可以说「十二进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