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PART.2 为了活得更加健康与安心!

后要贯穿皮肤和静脉血管壁,加起来厚约5公厘的组织。人体的细胞直径平均约为0.1公厘,这一针插进去,就破坏了大约一万个细胞了。为了拯救一个人全身上下约七十兆个细胞,只好牺牲奉献身上无辜的一万个细胞,只能祈求它们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打针会伴随着一股独特的恐怖感。啊,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回想起那种恐怖——就是小学时代打预防针的景象。虽然现在已经废止了,但我小时候还有结核菌素试验※和日本脑炎※的预防注射等等,学校的例行公事中,每年有三次左右的预防注射。

  一群孩子卷起袖子,默默排队等着。这条行列根本已经不成队伍了。不知何时会轮到自己,这个迫切而来的现实,眼前的景象就是最真实的答案。终于轮到护士在自己手臂上擦酒精了,接着感觉皮肤上被夺走一股气化热,命运的那一瞬间开始倒数读秒。前面已经没有人了,总算轮到自己了。朋友之间虽然议论纷纷,有的说打针看起来没那么痛,有的说不要去看就不会痛等等,但自幼即坚信逃避现实乃男子汉之耻的我,仍然坚持要睁眼定睛看着针头插进自己的手臂。下个瞬间,一股尖锐的刺痛从皮肤传来,药液注入时又重叠着一股痛彻入骨的钝痛。终于把针拔出来了,我一面用棉花按着打过针的地方一面悄悄离去。当时只想着,总算在可爱的玲子同学和悦子同学※面前炫耀出我坚强勇敢大无畏的一面了。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对十几到二十几岁的人关于捐血的意愿调查,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捐血,最多的理由是「讨厌被针插入的疼痛」。果然大家都很讨厌打针。】

  会酝酿出这种戏剧化过程的医疗行为,有一两个倒也不错啦。话说回来,最先想到打针这种方法的人,究竟是谁呢?虽然我不太愿意去想像,不过初期的针头加工技术想必不会太好,恐怕是又粗又不滑利的针头吧。

  一查之下的结果还真是令人毛骨悚然。人类最早的打针是在一六五六年,由英国的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所进行的,类别为静脉注射:把药液装在鱼膘中,用削尖的芦苇茎当针头打进去的!针头直径粗达4公厘!

  法国的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一六七〇年出版的《沉思录》(Pensee)一书中有言:「人类的思考如同芦苇般脆弱。」然而英国的这位医师却比他还早了十四年就想到用芦苇的血管茎来插进人的血管了?我惊讶地仔细读过资料后,才比较安心了,因为他不是打在人身上,而是用狗来实验的。但是,雷恩爵士虽然因为救活了那只狗而名留青史,却没有后面的事迹了。他也想过在人类的身上试一试吧,不,他应该是想过,只是没人愿意把自己身体献给他做实验吧。

  在此之后,德国的奥舒兹(Johann Sigismund Elsholtz)曾经将血管切开注入药液;而在一八五三年,苏格兰的伍德(Alexander Wood)与法国的普哈伐兹(Charles Gabriel Pravaz)则分别发明了用细针进行皮下注射的方法。

  回顾人类的打针史,实在是太恐怖啦。我们也勇敢地想一想吧。想把药液投至人体内只能用针插进体内吗?人类真的能打破这忍受了三百五十年的痛苦传统吗?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Tuberculin)为使用的药品名称,在皮下注射结核菌素后会形成红色斑点状皮丘,直径超过一定大小(译注:5公厘)表示有免疫力,不然需接种注射名为BCG的弱化结核菌。问你个问题!结核菌素是谁发现的?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创设的,X线是伦琴发现的,结核菌素则是柯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一八四三~一九一〇)发现的。伦琴得到第一回诺贝尔物理学奖,柯霍则得到第五回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日本脑炎

  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属法定传染病。由猪经过三斑家蚊传染给人类,人类不会相互传染。被感染后病毒先在脑外增殖,再经由血流进入脑内增殖。发病率虽低,但发病就会突然高烧陷入昏睡。在小鼠脑中增殖病毒,减毒化之后做成疫苗注射,即可预防。近年来此病在日本急遽减少,外加疫苗副作用(有报告指出会引起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因此日本厚生劳动省已劝告各乡镇不要积极鼓励接种疫苗。但「不要积极鼓励」到底是要怎样啊?

  ※玲子同学和悦子同学

  日高玲子与茅切悦子。前不久还与玲子一起喝过酒,悦子不知现在可好?

  世界上最细的「无痛注射针」

  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细节喔!

  搭乘特快列车「Super Azusa 21」,我们来到了甲府。因为我们得知在这里的医疗机器制造厂商泰尔茂※(Terumo)开发了全世界最细的注射针。外径0.2公厘,内径仅0.1公厘,比头发还细,是奇迹般的超细注射针。厂房大到从厂区另一边都看得见,我们就在其中与开发研究的大谷内哲也先生聊了起来。

  此注射针名为「Nanopass 33」,是为了让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而开发出来的。针头的根部很粗,针尖却很细。当初开发的动机,大谷内兄是这么说的:「糖尿病可分为先天性早期发作的Ⅰ型,和因生活饮食习惯不良而在中年后发作的Ⅱ型。Ⅰ型的患者每天都必须帮自己注射胰岛素三到六次才行。全日本有近七十万名患者,其中有一成的患者是儿童。那么小的孩子给自己打针的模样,实在是可怜到令人看不下去。所以才会想到能不能做出不会痛的注射针。」

  每天都要捱那种打针的疼痛?而且竟然还得忍受三到六次!对我们健康的人来说,一年才打几次预防针就已经痛得哇哇叫了,想来我们真是太娇贵啦。原来世界上最细的注射针是出于如此迫切而实际的理由才着手开发的啊。

  一九九八年时的针头外径还有0.4公厘,接着缩小到0.25公厘;最后终于在二〇〇四年制造出外径只有0.2公厘的Nanopass了。从0.25公厘缩小到0.2公厘,乍看之下好像没改进多少,然而外径缩小为原本的百分之八十时,整个截面积就缩小为原来的百分之六十四,对组织的破坏也降低为原来的三分之二以下,因此注射的疼痛减轻了许多。

  但是,要得到更大的效果,就必须付出相对的代价才行。虽然只是把外径缩小0.25公厘而已,却会面临一堵难以克服的高墙。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