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二

四郎可谓是才华无人可匹,清晰的思维和洞察力得到许多老师的一致认可。上士子弟和年长的少年们也对彦四郎另眼相看,因为彦四郎不仅学识出众,剑术同样出类拔萃。

  彦四郎受业于城外西街的堀越道场,乃是城外四座道场中学生技量最高的道场。十三岁的彦四郎已经能将成人剑士击败。年轻时剑术在藩内鲜有敌手的道场主堀越市右卫门,对彦四郎的评价是“天赋之才”。

  赞扬声中的彦四郎丝毫没有恃才自傲,不像一般人过度在意评价而变得刻意谦虚,反而是若无其事般坦荡。明朗而表里如一的性格使他得到众多同龄少年的仰慕。

  彦四郎与勘一成为好友,许多人并不理解。勘一话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性格阴沉,几乎不会露出笑容。但这样的勘一反而和彦四郎相处融洽。或许两人都觉得时隔六年再次相遇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缘分。

  勘一对彦四郎有种超越友谊的感情。那个时候,是彦四郎赋予了勘一勇气。

  “武士的孩子不许哭。”

  勘一未曾敢忘,是彦四郎的这句话支撑起当时万念俱灰的自己。

  放在外廊木板上的虫笼中传出天蛉啼鸣。

  九郎右卫门离去后,彰藏的心驰骋在青葱岁月的回忆里。

  藩国对父亲被杀时间的处理受到众多下士的声讨。虽然伊川桃藏没有亲自动手,但毕竟一人因他而死,半年幽禁的处罚太轻了。而且被杀的户田家家禄被削减也激起下士们的愤怒。了解这次事件来龙去脉的中士也对户田怀有同情。

  上士与下士之间顿时紧张起来。

  没过多久又发生一事。几名下士道中遭遇上士,不仅没在道边下跪,更是无言威吓上士。上士没有当场发作,随后召集家人意欲斩杀下士。幸好执政大臣事前得知,劝服上士,化解了一场血光之灾。此事虽了,但如此下去,第二次械斗事件只是早晚的问题。

  了解一连串事件之后,身在江户藩主昌国公立即在江户藩邸下令废除道中跪礼。此前历代藩主多次试图废除跪礼,都因上士反对而作罢。这一次,年轻的藩主昌国公特地在谕令上附言——“毋须商议,即刻施行”,将这藩国长久以来的传统废掉。

  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彰藏以为,父亲千兵卫的敌人也许并非伊川桃藏,而是那弊法。面对连幼子都要下跪的弊法,父亲拔刀反抗。

  身虽死,父亲却赢了。长久以来凌辱下士尊严的弊法最终被废,作为下士子弟的勘一也能进入藩校,这些成就都来自父亲。

  彰藏一生历经坎坷,此时已是治藩重臣笔头国家老。对于自己的人生,彰藏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似乎理想实现的道路乃是父亲所开拓。

  父亲死后,户田家生活捉襟见肘。

  十石抚恤金还要被扣掉两成,根本不够母子三人吃。

  十一岁时勘一帮五郎次编竹篾,可以领到少许工钱,但生活依然拮据,两个成长期的孩子依然食不果腹。

  户田家因禄米被减半而生活特别艰难,住在徒组的其他下士家庭同样贫穷,几乎每个家庭妻子都做副业。

  勘一家能够维持生计,是因为有邻居丸尾双兵卫的帮助。

  双兵卫和勘一父亲千兵卫自小一起长大,尽管自己家也穷,仍如亲人般援助户田家。千兵卫死后,双兵卫不当班时到私学馆教农家孩子读书写字,把收到的米、味噌等谢礼分给户田家。若不是这些援助,勘一母子如何能维持生计。

  母亲带着勘一千江到双兵卫家,叩首致谢,然而双兵卫却笑着说:

  “别这样。在下与千兵卫从小就如兄弟,乃刎颈之交,兄弟有难,在下岂能不帮。何况千兵卫此番作为无愧于天地,在下敬佩不已。只要在下还有一口气在,愿为嫂夫人、勘一、千江分忧。”

  母亲流下泪水。

  “武士之间互相帮衬,也许哪一天在下没落了,到时还得仰仗呢。”

  双兵卫反而向三人深深鞠躬,然后看向勘一,露出微笑。

  双兵卫妻子也是善良的女性,不然就算是丈夫好友的家族,家境贫寒还要送米给人家,岂能没有怨言。

  双兵卫有一女,名为保津,比勘一大三岁,也如父母般心地善良。保津就像爱护弟弟妹妹一样爱护勘一千江,把旧衣物送给千江。不过勘一在面对这两年突然变得美丽的保津时,连说话都不好意思。

  得知勘一进入藩校,双兵卫高兴得就像自家喜事。

  “千兵卫也是优秀的男人,不过运气不好。但勘一的话,一定能行。让他们见识一下下士的志气。”

  与彦四郎成为朋友后,勘一慢慢地融入到藩校同龄人当中。

  学问优秀且开朗随和的彦四郎身边总是围着几名少年,自然地勘一和他们也熟悉起来。

  在藩校学习的少年大多还没到十五岁元服的年纪,不管哪一个都在慎重思考自身的未来,学习尤为刻苦。因为,从十几年前开始,如果在藩校取得好成绩,将来就可以“学而优则仕”。

  不过说到底还限定在家格范围之内,不会有破格任职。能担任家老、侧用人等要职的仅限于上士之中家格特别高的上士,中士最好的结果只到目付、奉行。而且,出仕得到的职务仅限于自身一代,不能像家禄那样世袭。另外世袭制度也出现缓慢走向改革的趋势,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继承父辈的职务。

  所以少年们勤奋好学,平明馆水准上升的原因也在此。

  藩校学生中格外刻苦的乃是次子、三子…。若能得到好成绩,入赘前景就更可观。这是他们比出仕任职更大的愿望。

  这一天热得如身处蒸笼。

&emsp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