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死。
「以前的男生变声的时间比现在晚,在巴哈的时代,差不多十八岁才变声,舒伯特在十六岁时变声。所以,以前的男童高音和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男童高音可能完全是两回事。不光是声音的浑厚度不同,十六岁和十八岁时,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男生为什么要变声?」
「就和你的乳房一样啊。」
「啊?为什么突然这么说?」
「你没听过旧约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吗?他们禁不起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突然对自己没穿衣服感到害羞,在意对方的目光。亚当吞下禁果后,变成了喉结,夏娃吃的禁果变成了乳房。所以,喉结也称为『亚当的苹果』,虽然这种说法把禁果和苹果混为一谈了。总之,在吃禁果之前,亚当没有喉结,夏娃的胸部也没有隆起,代表他们还是小孩子。」
五岛列岛上有很多天主教会,读小学时,班上也有很多天主教徒,小孩子从小就知道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但是,听柏木老师刚才的话,会觉得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是在阐述人类的第二性征,也可能是因为背后隐藏了这种意义,才会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况且,是夏娃先偷尝禁果,亚当才跟着吃了禁果。人类也是女生较早发育,男生更晚才开始长高。对不穿衣服感到羞耻的亚当和夏娃,似乎代表了少男少女开始在意异性的眼光,让他们从小孩子变成大人的禁果到底是什么?
「对了,合唱团里有人谈恋爱吗?」
柏木老师好奇地问,是因为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让她想到这个问题吗?
「不知道,应该没有吧。」
我嘴上这么回答,其实知道合唱团里有一个女生和比我们大一届的学长交往。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假装不认识,听说在校外偷偷约会,只是我和她平时说话时,从来没有聊过这个话题……。
* * *
我就读的这所中学由五所小学的学区组成,学生所属的学区不同,通学的方式也不相同。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徒步通学,稍微远一点的学生骑脚踏车,更远的学生搭校车。
全校学生有几乎一半都是搭校车。这座岛大部分都是山,岛上居民居住的村落分散在海岸线和山间。从这个村庄前往另一个村庄时,必须经过蜿蜒的山路,而且山路的坡度很陡,如果想骑脚踏车走山路,半路就会耗尽力气。因此,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只能搭校车。
早上送哥哥去鱼板工厂上班后,我在海风中骑着脚踏车。沿着旧城遗迹的石墙来到校门口时,刚好看到校车停在空地上,学生纷纷从校车上走了下来。之前,我上学一整天都不会开口说话,已经习惯孤鸟状态的我,嘴巴就像贝壳般闭得很紧。自从加入合唱团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当我走进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旁边座位上的三田村陆这个肥壮的同学对我举起肌肉饱满的手臂。
「早啊。」
他发出中年大叔般的声音。除了合唱团以外,他还参加了柔道社,学弟在走廊上遇到他,都会向他鞠躬,让路给他。几个星期前,我根本无法想像,这个体育社团的中心人物,除了向我借作业抄袭以外,竟然会主动找我说话。
「我哥有你推荐的那本书喔。」
「没想到五岛除了我以外,还有其他人有这本书。」
「洗完澡后,我翻了几页,真的很有意思。」
虽然三田村看起来肌肉发达,却很爱阅读。受到正在读高中的哥哥影响,他也看过好几本国外的科幻小说,但他并不认识其他爱看书的同年龄朋友,所以经常和我聊书的事。话说回来,想像又肥又壮的他拿着文库本的样子,有一种熊在看书的幽默感。
向井圭介是个没有定性的人,人脉很广,会经常去其他班级的教室找朋友。如果说,三田村像座山一样稳,那向井就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定性。前一刻还看到他和那群人在聊天,下一秒就发现他加入了另一群人的聊天;抬头一看,发现教室内已经不见他的踪影,在走廊上被老师责骂。他在学校好像有无数个分身。他读书很不用功,从来不做功课,即使上课时,也从来不打开课本,所以,他的课本永远都像新的。
有一天午休时间,向井和三田村把我叫到校舍旁。向井站在只有高大苏铁树的空地上对我说:
「阿悟,我们把你当朋友,才带你来这里。这里可是学长告诉我的奇迹宝地。」
「奇迹宝地?」
我看看四周,只看到白色校舍、绿色植物和操场后方蓝色的大海,没看到任何称得上是奇迹的东西。
「这里是之前的学长一届一届传承下来的,有一次,一位很有学问的学长称这里为奇迹宝地,之后大家就一直这么叫了。」
「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你在这里站一会儿,很快就知道了。」
向井和三田村开始闲聊,我仍然站在原地听他们聊天。不一会儿,校舍方向传来铁门打开的声音,他们立刻不再说话,用锐利的眼神看向校舍。
校舍外设置了铁梯,绕来绕去的铁梯从一楼通往三楼。我们站在树丛的缝隙中,刚好可以看到铁梯,如果再往后退几公尺,就会被树叶遮住。
两个女生从三楼的铁门内走了出来,一边聊着天,一边沿着铁梯走了下来。
「阿悟,千万别看那里,我们假装在聊天,只能用眼角的余光偷瞄。」
向井难得用严肃的语气说话。
不一会儿,那两个女生走到铁梯的楼梯口时,一阵海风吹来,周围树木的枝叶摇晃起来。两个女生的头发被吹乱了,裙子也飘了起来,整条大腿都露了出来。她们发出既不像是笑声,也不像是惨叫的声音,按住了裙子。向井和三田村仍然用锐利的眼神看着那两个女生。当两个女生来到一楼,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