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天

所谓,就算判无罪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对方肯定会获判无罪,干脆放他回到社会上。』」

  「山野边,你在说什么啊?」

  「这是美树的见解。一旦遇到那种状况,她绝不会想将凶手交由司法处置,反而会主动提出要求,让凶手赶紧回归正常社会。」

  「这样好吗?」

  「这样就好。」我点点头,以美树的话回答:「『之后,我们下手就方便多了。』」

  箕轮神色僵硬,摇摇头。「唉,我不是不能理解你们的心情。」

  「这么说有点怪,不过,既然孩子不在世上,我们就能毫无顾忌地进行报复。」

  我当时脑海浮现的画面,是将对方绑在床上,在不危及性命的前提下,一点一点拔掉指甲,缓缓折磨,毫不理会对方的哀求,持续增加肉体的痛楚。由于是凭空想像,模模糊糊融合不少电影里的拷问场景。

  「对了,山野边,你在写短篇《植物》时,不是查到一种毒药?那玩意或许能派上用场。」

  「啊,你是指箭毒?」

  那是南美及非洲原住民族用来制作毒箭的物质,成分包含DTC生物硷,一旦进入血液会产生麻痹效果,最后窒息身亡。一般被归为毒药,但有时会用在手术上,确保病患不会胡乱移动身体。「借这种毒让对手动弹不得,随心所欲地报仇。听说中毒后,虽然身体发麻,依旧保有痛觉。」

  我故意夸张地狞笑。

  「哇,好恐怖。」箕轮说,「你听过『伸冤在我』吗?」

  「我不讨厌那部电影(注:应是指改编自佐木隆三小说的电影《伸冤在我》(復讐するは我にあり)。)。」

  「不是电影,我谈的是这句话本身。要是我没记错,这是《圣经》的句子。」

  「是吗?」

  「意思是『不要自己报仇,应由神来替你报仇』(注:语出《圣经》罗马书第十二章。)。这句话里的『我』,指的就是神。」

  当时,我莫名感动。「等待敌人遭受天谴吗?若能拥有这么宽宏大量的心,不知该有多好。这和渡边老师的主张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宽容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是否该对不宽容的人采取不宽容的态度?」

  「渡边老师是谁?」

  「文学家渡边一夫。这段话写在父亲常看的那本书里。」其实,父亲病入膏肓时,我才晓得这件事。换句话说,我们父子关系疏远,我连父亲爱看什么书都不清楚。父亲尊称渡边一夫为「渡边老师」,非常看重那本书。不仅如此,父亲借着那本书摆脱对生命的不安,将之奉为圭臬,简直当成金科玉律。

  在「渡边老师」的那本书中,一篇文章探讨的议题是「宽容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是否该对不宽容的人采取不宽容的态度」。

  「简单地讲,就是好人面对坏人时,是否该保持善良的心?」

  「大致上是这个意思。」

  「山野边,这种议题找得出答案吗?」

  「文章的开头,『渡边老师』便下了结论。」

  「结论是什么?」

  「宽容的人『不该』为了保护自己,对不宽容的人采取不宽容的态度。」

  「喔……」箕轮显得有些失望,大概认为这只是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吧。「意思是,不管遭受何种对待,都必须忍气吞声?」

  「暂且不谈『渡边老师』的主张,纵观人类的历史,可找到许多宽容的人对不宽容的人采取不宽容态度的例子,也就是好人对坏人展开反击的例子。『渡边老师』认为这样的结果无可厚非,但必须极力避免。」

  「加油吧,宽容的人!」箕轮说道:「这让我想起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

  「没错。」父亲逝世后,我反复读那本书。并非因为是父亲的遗物,而是内容相当发人深省。虽然写的尽是悲观的事,却有蕴含微小希望的成分,读着颇受鼓舞。

  「箕轮,我最近常常想,小说若以皆大欢喜的天真结局收尾,读起来很没意思。但同样的剧情发生在现实中,往往能带来极大的感动,不是吗?」

  「怎么说?」

  「例如,小说里描写『交战各国的首脑握手言和』之类的剧情,读者肯定嗤之以鼻,可是换成现实,反倒会跌破众人眼镜。敌对的国家突然缔结友好协定,还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的消息?」

  「要是现实中发生这种情况,八成会有人跳出来嚷嚷『背后一定有鬼』。」

  「千叶先生,我一直感到疑惑。」我开口。此时虽是清晨,但拉开窗帘一看,雨依然下个不停,天空一片昏暗。车子通过门前道路,激起哗啦啦的水声。

  「什么疑惑?」

  「那些儿女遭到霸凌,或失去儿女的父母,为何不想报仇?」

  「昨晚我不是举过一个报仇的例子吗?」

  「那毕竟是少数。我总认为,每一对父母都想报仇才合理。」

  「或许吧。」

  「但亲身经历过后,我终于找到答案。」

  「你解开疑惑了?」

  「父母肯定浑身充满憎恨与愤怒。光想到仇人,恐怕就会气得脑血管崩裂,体内水分蒸发殆尽。然而,大部份的父母都缺乏付诸行动的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能源危机?」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