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曲目解说

  ○欢乐颂  贝多芬

  在温泉胜地的道路旁,路登场时所唱的曲子,这便是第九的合唱部分中最著名的那段旋律,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这一节几乎都由主和弦与属和弦构成,简洁至极而又气势恢宏。

  尽管歌词采用自席勒的诗,然而比之席勒原诗所透露的政治色彩,所包含的“让我们超越等级制度,尽享欢乐”的诉求,贝多芬则将那些部分改写为更加普世化的语言,运用到曲子中来。

  另外,该旋律并非在第九交响曲中首次出现,在c小调合唱幻想曲这首作品中,便已经使用过。将过去作品中的素材加以重复利用,对于当时的音乐家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大家都这么做。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

  路在演奏会的最后,弹奏的自创曲目。让人感觉沉闷的序曲,诚如贝多芬本人,是如此悲怆。第二乐章由于被现代艺术家配上歌词进行翻唱,所以曾经听过的人应该也不少吧。

  然而这首曲子最令人想听的部分却是第三乐章(即便抛开第一和第二乐章,也相当有名)。这一乐章的乐谱乍看之下,音符少得惊人。感觉每一个音符都细致缜密、恰到好处,或许是最接近完美的钢琴曲之一了。

  ○创世纪  海顿

  乃是海顿大师的终极必杀奥义。可置对手于死地。

  ○a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

  最初拜访莫扎特家时,莫扎特正在弹奏的曲子。是莫扎特第一次创作的小音阶钢琴奏鸣曲(另外仅有一首c小调)。莫扎特的曲子多为大调,偶尔会兴之所至谱写小音阶的曲子,怎么说呢,该说正如预期的那样吗,这必然大受欢迎。第四十交响曲也好,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也好,《唐璜》序曲也好,还是安魂曲也好,都是如此。因而这首钢琴奏鸣曲也是相当高人气的作品。尽管莫扎特的小音阶曲常被形容为“恶魔般”的,然而用来形容这首第八钢琴奏鸣曲恐怕才最为贴切吧。

  ○马太受难曲  巴赫

  走在夜路上时,路和YUKI在谈话中提到的曲子。当下虽然被称作是宗教歌曲的最高峰,但曾经由于过长而又费解,致使曲子在一百年间湮没不闻,而难遇演奏的机会。一想到若非门德尔松使其重见天日,便觉后怕。

  因为我不喜欢宣叙调(将歌词或解说词配上曲调唱出来的那种),只想听众赞歌和咏叹调,因而就试着去掉宣叙调,将马太受难曲编入iTunes,但糟糕的是,曲子因此魅力全失。果然宣叙调还是不可或缺的。

  ○Roll over Beethoven(超越贝多芬)  查克·贝里

  同样是在夜路的谈话中提到的曲子。这次我会好好介绍,查克·贝里抱着对于贝多芬的敬意而创作这首曲子的视频。

  歌词中尽管还出现过柴可夫斯基,但我不知为何,感觉并没有什么可说的……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  海顿

  海顿大师的终极灭杀奥义。可让对手跌跤。

  ○魔笛(第二幕第七场)  莫扎特

  莫扎特实际吹奏魔笛的曲子。从视频的1:15:00附近开始。

  这出歌剧因剧本完全令人不解其意而著名。从反派手中得到的魔法笛子,不知为何成了主人公为了通过好人头目设下的考验,而借助的力量。尽管有过度解释的倾向,但我觉得弄不好只是他随心所欲写出来的而已。

  ○根据帕格尼尼的主题而创作的狂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

  乃是波拿巴交响曲首演的序曲。以帕格尼尼随想曲的主题为基础,拉赫玛尼诺夫采用钢琴协奏曲的形式,量身定做成另外的变奏曲。结构十分奇异,分明是变奏曲,主题却在第一变奏之后才出来。在战斗过后,YUKI和帕格尼尼谈话时流淌出来的,正是这边从6:00附近开始的第18变奏。可说是拉赫玛尼诺夫真正价值的那甜美无比的旋律中,唯有这里时常被单独抽出,用在电影或戏剧里。尽管乍听之下,根本难以辨明究竟何为主题的变奏,但试着对照乐谱就能发现,确实将主题的I音置换为了V音,由上下完全对调的大调构成。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

  总之就是这次的主题曲。在作品中已有详尽的解说,具体请见小说。

  ○基于德雷斯勒进行曲的九首变奏曲  贝多芬

  是否为贝多芬的处女作……尚不十分明确,总之是最早出版的作品。将前辈的作品作为主题创作变奏曲,这在当时,对于学习作曲的人来说,算是用得较多的练习方法。因为贝多芬乃是以钢琴即兴演奏创作变奏曲的名家,写有大量此类变奏曲。这难道不是符合其创作原点的一首曲子吗?

  机缘巧合的是,主题听起来也像是葬礼进行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