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事件 第四章

探秘’?是电视节目吗?”

  那是全国性电视台HBS总局制作的一档探讨社会案件的新闻节目,每周六傍晚播出。教育问题是他们经常报道的题材之一。

  礼子对津崎校长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这档节目。津崎校长说了声“请稍等”,用手按住话筒,对礼子说:“是这档节目的记者。”

  “要求采访吗?为了柏木的事?”

  “好像是,”津崎校长皱起眉头,“说是收到了观众来信。”

  “观众来信?”

  “先见面了解一下情况吧。不好拒绝啊。”

  津崎校长干净利落地踉对方谈妥后,挂断了电话。礼子已经微微欠身,似乎马上要站起来了。

  “说是马上过来。”

  “是什么样的观众来信?”

  “不清楚。”

  “那个栏目经常报道校园题材,所以我会知道。”

  公立学校里不愿上学的学生自杀了,这一事件完全能成为他们制作节目的话题。但是,礼子心中还有另一种不祥的预兆。

  “我也旁听一下吧。”

  没想到津崎校长一口回绝:“这可不行。不管他们要来采访什么,城东警察署的警官在场,那就太不同寻常了,事态会变得愈加复杂。”

  是吗?礼子咬紧嘴唇。

  “不要紧的,到底是为什么来采访,我事后再告诉您。”

  礼子有些不太情愿地走出了校长室。她觉得眼前这片万里晴空中,似乎有一朵微小却令人不安的疑云。

  25

  前来采访的记者是个男人,非常年轻,这一点出乎津崎校长的意料。不过,这也可能是他那张娃娃脸和上面架着的圆框眼镜给人造成的错觉。再加上他个子小,身高和津崎校长差不多,可以想见,在学生时代,他一定曾为此痛苦不堪。不,说不定如今在电视台这样看似风光的行业中,也依然如此。

  “我是企划报道部的茂木。”伴随恭敬的自我介绍,他递上一张名片。名片的右上角写有“新闻探秘采访人员”的字样。

  茂木记者在半小时前佐佐木礼子坐过的位子上坐了下来,与津崎校长面对面。

  “校长先生,休息天您也经常到学校里来吗?”茂木记者问道。“也不总是这样。今天出席了您所问及的柏木卓也的七七法事,结束后就来学校看一眼。”

  “七七的话,是要安置骨灰了吧?”他显得挺惊讶,大概是对时间的推移存有疑问吧。

  “是的。父母不愿让儿子的骨灰离开自己。这种心情我们完全理解。”

  茂木记者点了两三下头,从上衣的内插袋中取出笔记本,记下几笔,表明他已经开始工作了。他上身穿着一件外表深褐色,内衬带有明快格子花纹的时尚西装,系一根同色系的领带。下身则是一条看起来挺高档的毛料长裤。如果一定要在津崎校长贫乏的时尚词汇中找一个恰如其分表达,或许可以称之为“英伦风”。

  正如电话中所说,茂木记者是独自前来的。他没带照相机,或许会拿出录音器材。津崎校长决定,如果他这么做,自己就断然拒绝。然而,看他的样子似乎并不会这么做。

  “联系得太匆忙,您能为此特意抽出时间,真是万分感谢。”茂木记者从笔记本上抬起头,正视津崎校长。眼镜片后面的瞳仁圆溜溜的,透着纯真而犀利的光芒。

  “在提问之前,我得先给您看一下实物。”

  他打开放在身边的大皮包,拿出一个A4尺寸的牛皮纸信封,并从中取出一个小信封。小信封脏脏的、皱皱的,一端已经被撕开。

  “这就是那封观众来信。请看。”

  津崎校长接过信封,看了看正面,上面有一行手写字体“HBS新闻探秘节目组”,不算漂亮,倒写得十分认真,是黑黑的粗体字。

  “光写这个就能寄到吗?”

  信封上没写电视台的地址,邮政编码栏也空着。

  “是的。写节目组的名称就能寄到。这样的观众来信很多。”

  “这是用软笔写的。”

  注意到这一点,津崎校长不知不觉就说了出来。这样的笔迹不是签字笔或记号笔写的,起笔和收笔处都体现出软笔的特点。

  “或许是用真正的毛笔写的。”

  “不,这是用软笔写的。看得出来,跟毛笔写的不一样。”

  “哦,是这样啊。”茂木记者眨了眨眼睛,微微一笑,“对了,您是老师,自然有眼光。”

  “我教了好多年语文。”

  不仅身为语文老师,津崎校长还爱好书法,现在仍然坚持练习。他从四十岁开始练字,也练了足足十年。他觉得字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在每年放寒假前的结业式上,他总要对学生们说:新年的第一笔一定要用心写好。他突然想到,去年通过校内广播播送的结业式讲话漏掉了这一节。

  仔细观察了信封正面,津崎校长又将这封信翻过来。似乎是理所当然,信封背面没有写寄信人的任何信息。

  “请看信的内容。”茂木记者催促道。

  是那封举报信。直来直去,借助尺子划出来的笔迹仿佛刮擦的伤痕,和另外两封一样,都直接写在了信封上。

  一句“森内惠美子亲启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