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部

核爆发生后就划上了句点。

  在塞拉耶佛的核爆中死了很多人。但是在许多军人眼中,那是一场「受到良好控管」的爆炸,并非乱炸一通。军人与政治家们看到手工制造的核弹头所炸出的坑洞后,开始坚信核子武器是一种可运用的武器。

  所以很意外地,发生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核战,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关注。这的确是个很恐怖的事件,也是个不该发生的事件。

  但是这次核战不是任何事情的开端,也不是任何事情的结束。

  因为,应该结束的事情已经在塞拉耶佛核爆中结束,应该开始的也在塞拉耶佛核爆后开始了。

  世人已经开始习惯人类大量死亡。

  这里弥漫著某些气味。

  我闻到一些让人窒息的野兽气味。在这里,人们简直跟野兽差不多。印度有许多气味。贫困的气味、圣牛的气味、野狗的气味、粪便的气味、尿的气味。还有来自料理用辛香料的刺激性臭味。有男人的气味,也有女人的气味。

  当然这里也有生命的气味,以及含量差不多的死亡的气味。

  基地中的空气,混杂了上述的所有气味。

  我们已经抵达孟买的基地,但装载著装备的货柜尚未抵达,因此我们都在这里等待著。在孟买的郊区,包括救援物资及尤金&克鲁普斯公司的武器等,许多货柜堆放在几乎快把所有东西烤熟的高温之下,等著被拆封。

  我已经习惯高温与湿气了。我们在营区中,一边不断检视著任务计画,一边默默等待间谍的联络。当间谍与我们联络后,我们就会搭乘侵入鞘降落到预定会合地点。逮捕目标后,会搭乘直升机撤退到附近的基地,并且在重整态势后,用列车把囚犯押解到孟买。

  一切看起来都会跟计画一样顺利。

  我走到街上,看看这个曾经被称为Bombay的城市街景。包含新德里、加尔各答在内的许多城市,都被热核反应产生的火球给压烂,目前仍被埋在核子武器所挖出来的大碗公底部。全印度的难民,都涌入了奇迹似逃过一劫的孟买。尤金&克鲁普斯公司、联合国及NGO联盟都在孟买设立了协助印度重建的总部。这里曾经是印度电脑产业的核心地区。

  我在街道上走了一会儿,看见尤金&克鲁普斯公司的装甲车停在人群之中。这台美军淘汰后卖给民间的史崔克装甲车,因为被行走缓慢的圣牛挡住去路,所以困惑地停在路中间。上面坐著尤金公司雇用的佣兵们,身上穿著黑鹰公司生产的战斗胸式背带,并把短枪夹在腋下。背带的身体部位有许多用魔鬼毡黏著的小袋子。他们露出厌恶的表情,从其中一个袋子拿出菸,不耐烦地抽著。装甲车的车身上贴了许多象头神的贴纸,看来是有人趁装甲车静止不动时做的恶作剧。粉红色的象头神为草绿色的装甲车添加了媚俗的风情。

  这条街上到处都有露天傩贩在贩售有神明肖像的商品。从贴纸、公仔、到携带通讯装置的吊饰等等。而且神明的种类也应有尽有,包括湿婆、象头神、哈奴曼等等。商品与神明的种类可以排列组合出数量惊人的不同商品。

  我发现街上有许多尤金&克鲁普斯公司的人员。

  看起来,几乎每个路口都站著尤金公司的卫兵。或许卫兵比这条街上所有的警察加起来还多。卫兵们身上穿戴的装备参差不齐,有的人戴著军用安全帽,有的人则是用Pro-Tec安全帽充数,甚至有人连安全帽也没戴。而他们似乎也是依照个人的判断,来决定要使用的枪枝。我看到有一名想标新立异的卫兵在腰间配挂著过时的柯尔特式左轮手枪。在这个时代,那种单动式手枪都已经拿来当作装饰品了。那位腰际挂著古董的银发老兵一直盯著我。他或许可以从我的走路方式,判断出我与他是同业。

  相较之下,坐在装甲车上的士兵们则是穿著几乎相同的装备。他们的装备相当齐全,甚至可比拟美国的国军,我猜,这应该就是艾莉卡‧赛尔斯女士在国防部会议室里提到的特种执行部门吧。

  参与印度重建作业的,不只有尤金&克鲁普斯公司。收容战犯的监狱是由荷兰的Panopticon公司负责营运的,而土木相关的工程,则是由老牌的Halliburton公司承包。

  乍看之下,尤金&克鲁普斯公司像是一家欧洲公司的名称,但其实七成的资本都是由美国的企业出资,经营高层也多是美国人。据说参议院的党团领袖也是董事之一。

  表面上,美国因为罗马规约与人权问题而没有积极参与印度的重建,但依然透过尤金&克鲁普斯公司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我们并非派遣国军,而是透过民间企业参与重建。以日本为首的联合国印度复兴计画把警戒工作发包给民间企业,而承包的尤金&克鲁普斯公司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美国企业。

  由有一定实力的尤金&克鲁普斯公司来警戒Hindu‧India这个武装势力,可见我们这次的对手不是好惹的。

  印度基本教义。在战前,就已立法禁止印度种姓制度所造成的歧视。虽是如此,造成歧视的制度是非常难以打破的,不可能只凭纸与墨水就在一夕之间消弭。歧视可说是历史的产物。不只在印度,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歧视都活生生地存在著,而人类的大脑与历史,则是创造歧视不可分割的共犯关系。Hindu‧India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中,因而能残存至今。

  我走到河岸后,看到岸边有一大群的房舍。站在河岸往下望,河道看起来就像是血管,而这些房舍的镀锌波纹铁皮屋顶,就像是包围住血管的血管壁。住在那些房子里的人,都是在河里工作的人,换言之,就是洗衣阶级。不可碰触的贱民阶级,依其职业的不同可分为更多的种类。例如出生为打扫阶级的人,一辈子都要以清扫为业,而且很难转任其他职业。

  美国在战后并未积极介入,就是因为印度当地的阶级制度可能会发展为人权问题。实际上,前来帮助印度重建的欧洲各国、新加坡、日本等,都决定对种姓制度的问题视而不见。

  任务即将进入最终阶段,我和里兰决定偷闲去看看把我们载运到这个新印度政府所在地的铁路。我们来到一处可以远眺铁路的山丘,看到铁路朝孟买市外延伸。大地上布满了密密麻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