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之战「第三次圣键远征军第一次开门都市战役」
第四十三代魔王「红玉之瞳」曾在许多战场上取得胜利,也曾在好几次的战役中败北。其中最大的败仗,就要数第三次圣键远征军第一次开门都市战役了。而这也是质与量的对决中由「量」获得胜利的战斗。
魔族,至少参加战斗的魔族,靠着其特殊的力量,拥有远远大于人类的战斗力。假如魔族与数量相同的人类正面交锋,想必会由魔族获得胜利。
相对地,人类的力量就在于数目。能生育许多后代的人类,人口要远比魔族来得多。据说,光是南部诸王国的人口,就足以匹敌整个魔界。若再加上中央诸国,总数便是魔族的十倍有余。
这场战役,可以说人类方活用他们的「量」,压倒了魔族方的「质」。
在人类方,以圣王国为中心的中央诸王国几乎倾巢而出,组织了第三次圣键远征军。彼此交战、怀疑的诸王国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远征,是靠着其信仰基础——圣光教会的权威,以及「彼此都全军尽出故得以确保自国安全」而形成的互相监视系统建构成功。
各国阵中除了来自圣光教会的随军司祭外,还有他国派遣的观战武官,借以确保彼此除了训练中的新兵与维持治安的最低限兵力外全军出动。
因此,中央诸国并未浪费一兵一卒,能够全力对付魔族。
战役本身则进行如下。
1.战役初期
这场战役,首先由开门都市的魔族军与圣键远征军先遣队拉开序幕。光是先遣队便比魔族本队还要多的远征军,靠着数量与火枪的威力压制魔族军。
2.战役中期
相对地,魔族则以人魔骑兵队从侧面将先遣队与本队隔开,打算逼先遣队与己方进行混战。魔族方认为,这么一来火枪便无法派上用场,他们将能活用自身的战斗力。
然而,远征军司令官灰青王看穿了魔族的意图。他决定用足以凌驾魔族作战计划的数量击溃敌军。
人魔骑兵队确实借由幻影魔法让自身影像与实际位置产生偏差,远征军即使想狙击也难以命中。可是,远征军火枪部队本来就没有精良到能够狙击。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将枪口朝向长官所指示的方向,并且朝那里发射子弹而已。
这个问题,远征军借由「让大量火枪朝向人魔骑兵队」之举解决了。火枪部队只是让枪口朝向骑兵队而已,会不会命中全看运气。然而,不管机率再怎么低,只要数量够多,其中总会有几发命中目标。即使射击精准度低落到一百发只会中一发,只要让一万挺火枪射击,自然就能命中一百发。在数次的火枪射击后,仅有区区千骑的人魔骑兵队已几近全灭。
于是魔族军的战术失败,先遣队得以在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对抗魔族。不仅如此,本队更从远方用加农炮射击,令魔族军阵脚大乱。大家都认为,这样下去魔族全军覆没只是时间的问题。
3.战役末期
最后的变化,则是魔王率领的兽牙、卫门混合部队自远征军后方现身攻击。
他们为了避开火枪的攻击,刻意从远征军本队与右翼之间穿过。为了避免误射友军,远征军无法对混合部队开火。人类方只好派出百合骑士团,以骑兵对抗这支部队。
魔王利用远征军这次的些微混乱,整合了濒临崩溃的魔族军本队,成功撤往开门都市。然而,魔族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兽牙族的银虎公在此战死。
(本文出自外界图书馆所收录的史书残卷)
新世代的星形要塞
枪与大炮的出现,让要塞的建筑法产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大炮这种能够从远距离投射大质量物体的兵器,从根本上改变了要塞建筑。
为了对应这种新世代战争而生的建筑,正是星形要塞。或许有人看过函馆的五棱郭也说不定(后世注释:「函馆」这个地名与叫做「五棱郭」的要塞都不存在。恐怕是作者红色学士写成了别的地名、要塞名吧)。
当然,在这之前也有类似的兵器存在。有相当于火枪的弓,也有相当于大炮的投石机。
但相对于投石机那有限的能力来说,它的体积实在太大了,在移动、设置上有很大的限制。此外,投石机的性能也难以高速发射铁块那种比重大的物体。因此,城墙有其作为护墙的价值。
不过,大炮出现后人们首先明白了一件事——以往的垂直城墙(又称幕墙)只不过是大炮的靶子,一遭到炮弹攻击便会崩塌。
于是,人们便建造了承受炮弹也不会崩塌的低厚城墙。与其将这种防御工事视为城墙,或许将它看成一种抵挡炮弹风暴与人肉海浪的堤防比较好。
此外,这种低矮的城墙也利于使用火枪。
弓当然也能直射(将箭矢笔直射出以击倒敌人),但曲射(将箭矢朝斜上方射出,让其沿抛物线落下以击倒敌人)才是主流。
因此,若想击倒藏身于城墙之后的敌兵,就要拉弓曲射,以从天而降的箭矢收拾敌人。当然守备方也了解这一点,因此会把盾举在头上保护自己。
相对地,火枪则是以直射为主。
过去据守城墙时,如果要打倒将梯子立于墙边攀登的敌兵,可以丢石头或是泼热水,但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得将身子探出墙外,这么一来,他们就成了攻城方的枪靶。
然而,新世代的城墙则可以让守军躲在墙后,安全地射击攀登险坡(也就是说,进攻方只能缓慢地移动,倾斜的墙面更逼他们非得用爬的不可)的敌军。
除此之外,人们也对城墙的建造位置下了一番工夫,将以往的圆形改成了星形。星形需要建筑的城墙,总长要比圆形来得更长,得花上更多时间与费用。不过,星形拥有值得这笔开销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