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家美术馆的相关人员询问关于这幅画的详细资料,但是这么做,或许会反被追究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这么一来,自己在工作时和客人聊天这种擅离职守的行为可能就会曝光。我想,还是尽量避免吧。
所以我也只能抱着满腹疑问,隔天一如往常地看着那幅一如往常的画继续工作。在那之后,我又在美术馆里见到好几次今日子小姐的倩影,但她已不再驻足停留于那幅关键画作前面了。
我也不再向她搭话。
当然,她也没有向我搭话……或许又把我给忘了。
因此,我和她的第二次接触——当我想起自从收进制服口袋里就不曾拿出来过的那两张名片,是意外发生以后的事了。
接下来,则要介绍为我的人生带来转捩点的三个人当中,第二位人物——用「人物」二字来形容或许太隆重了,因为他是个十岁左右的少年。
虽说从小孩身上得到教训,身为大人是有点没面子,但他是所谓的天才儿童,所以我也毋须感到自卑。天赋异秉的人往往具有资质平庸的人看不顺眼的特质,那个少年也不例外,对我的态度始终狂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对他真的没什么好印象,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他很有才华。
那「画图」的才华——真不是盖的。
在第一次和今日子小姐说上话,被吿知那幅画值两亿圆之后没多久,我遇到了这名少年。记得那时候美术馆刚进了一幅馆长费尽心思弄来的新作,为了其展示方式还在馆内引起不小的骚动。
当人潮都聚集在新作前,使得我负责的区域比平常还要闲散时,那个顶着光头,带着素描本的少年出现了。当然,他是付了该付的费用(儿童票)来参观的人,所以轮不到我说三道四。小孩也跟大人一样,拥有享受艺术的权利……只不过,他的行为大有问题,凡是保全都不能放任不管。
不,其实我也不太确定。身为负责维护美术馆一角、某个展区的一介保全人员,那真是难以判断的问题。
禁止饮食、在馆内要保持安静、请勿伸手触摸作品、禁止拍照摄影——这种程度的行为,由于馆内的各个角落皆已有明文规定,保全可以毫不犹豫地上前阻止,也会特别注意是否有这些行为。尤其现在随着手机普及,拍照已经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委婉阻止不以为意想拍照的客人,可以说是我的主要工作。
可是,遇到这种状况时该怎么办呢?
当有人站在一幅画前,打开素描本,舞动手中的铅笔开始临摹时——
「……?」
由于那孩子太堂而皇之地临摹了起来,甚至让我有种「这很正常」的错觉。实际上,馆内也的确没有任何一处写着「请勿在此画画」
这里是美术馆,所以来访者在鉴赏时,会感觉艺术情怀被唤醒,突然想拿起画笔也不奇怪……才怪。而且,那孩子一开始就拿着素描本之类画材来美术馆,显然是存心来画图的。
再说当时也不是小学生该来的时间……我也不记得是星期几了,但我确定那天是平日的大白天。我四下张望,心想会不会是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却没看见其他像是来参加课外活动的小朋友,当然也没看见带队的老师。
话虽如此,我的工作并非辅导小孩——虽然不去学校却跑来美术馆让人觉得事有蹊跷——嗯,我也不知道是怎样。临摹画作虽然感觉是在钻禁止拍照摄影这个规定的漏洞,但冷静想想,还是不能视而不见。
对方毕竟仍是个小孩,我也不是没想过就放过他好搏个温馨——反正那天别说是今日子小姐,整个区域也没有其他客人,不会有任何人感到困扰,而且光是看着小朋友努力作画的模样,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但当我还在犹豫是否要请主管或雇主协助处理,心想总之先看看状况而走近他时,刚才还在笑的心都凉到冻僵了。
因为他画在素描本上的「临摹」已经大大地超出「临摹」这个词汇的定义,如果要从我的字典里找出适合的词汇,只能用「复制」二字来形容。不,严格说来,就连「复制」也不够贴切。因为挂在墙上的那幅画是用油画的颜料描绘的,就算我无从判断画的是什么,也知道是由蓝、白、绿、咖啡色等色彩构成的——反观少年,他使用的工具只有一枝铅笔。
要完全重现那幅画是不可能的。
可是,就像水墨画那样,少年似乎试图只用深浅不一的黑色去重现眼前的抽象画(?),而他的企图几乎是成功了。
我这完全是外行人的感想,从画家的角度看说不定会觉得被侮辱——如果把色彩鲜艳的画作拿去黑白影印,可能就是他画的那样。少年临摹的程度就是如此细致。
因为影印机是机器,我完全可以理解它能精密复制画面。但看到人类徒手描绘就画成那样,老实说,我只有「毛骨悚然」四个字可以形容。
我甚至还感觉得出来少年那张图,与用影印机影印那幅画的差异……
并不是我太敏感,而是不管再怎么迟钝的人都能察觉。
担任美术馆的保全之后,我才知道画作这种东西并非是完全的平面。光是把颜料层层涂抹在画布上,就会产生凹凸不平的效果。只要把颜料一层层地涂上去,那个部分就会隆起,抹上薄薄一层的色彩,还能营造出由高处往低处流动的效果——当然,还有下笔的力道。
用力将笔按压画布时、用轻柔的笔触让笔尖接触画布时,给画面带来的印象和损耗也都不一样,而这些又都会随着岁月改变。若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比喻,用笔画的图,其实也是一种雕刻……这点跟用CG描绘的画作可谓天差地别。
所谓「不可能复制」指的也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无论摄影技术再怎么进步,人们还是会去美术馆欣赏原作。因为画里还是有着平面印刷或出现在荧幕里的影像无法表达的真实感动,以及不用触碰也能感受到的触感。
那名少年的素描本里,就有这些的感动和触感。他只用一枝铅笔,就重现出包含笔压在内的凹凸质感。成果不仅让人叹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