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章 充满后设的癖好

  事出突然,请问各位可曾听说过「后期昆恩问题」?

  这是悬疑作品里,内含在作品构造上的问题。由于美国推理小说家艾勒里·昆恩的后期作品里,经常出现以此问题为主题的作品,因此才这么命名。

  若以粗略的方式说明,此问题就是作品中被证明的「真相」,作中角色却无法证明此一「真相」。

  不管是真相或实情,根本没有任何人知道。

  无论多么高竿的名侦探,也没办法证明。

  反过来说,假如用复杂的方式来解释,就是「即便毫无矛盾、完全吻合某一理论体系,却无法透过这个理论体系,证明此一理论体系并未存在着任何矛盾」,是个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相似的问题,或是诸如此类的内容。

  说穿了,其实不太懂这在说什么。

  由我这个对推理小说涉猎不深,又没有特别喜爱这类作品的人来解说,这是个略显高深的主题。因此,就跟某位身为小说家的极恶侦探在跟我解释时一样,我会试着用具体案例来向大家说明。

  比方说在某本推理小说中,有一位名叫A先生的登场人物。

  这位A先生就是犯人。

  基于各种动机,A先生最终杀了B先生。

  尽管A先生使出各种掩盖真相的手段,最终仍被名侦探看穿。A先生承认自己是犯人后,事件圆满落幕。

  不过,事情没有那么单纯。

  倘若A先生——其实是遭到名叫C先生的登场人物所控制,结局会怎样?如果A先生杀死B先生以及被当成犯人逮捕的情况,全都一如C先生的计划,结果又是如何?

  在以反转为卖点的推理小说里,或许名侦探会在最终章看穿C先生的存在——但其实这位C先生,实际上是被称为D先生的「未登场人物」所操控,结局会怎样?

  假如就连名字都并未出现在作品中的D先生,是个空前绝后的催眠高手,不光是C先生,就连名侦探与警察都受到他的催眠术控制,结果又将如何?倘若名侦探本身是在没有「自己遭人控制」的自觉下受到操控,最终会是怎样?

  要不然就是最强催眠师D先生,事实上也被终极幻术师E先生所摆布——

  诸如此类。

  像这样「登场人物其实遭到控制」的可能性,总是如影随形存在于作品中。

  纵然可能性趋近于零,但终究不是零。

  像这样以催眠术为例,虽然既极端又突兀,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否定,真相后又潜藏着另一个真相的可能性。

  当然,对于能够综观整个故事的读者与作者而言,应该可以轻易否定这点。

  毕竟大家都知道,作品中就连名字都未曾被提及的人物,不可能会是犯人。如果作者以「这家伙就是犯人」的方式来描述,此角色就会是犯人。

  不过——

  身为作中登场人物的名侦探——无法从后设的角度观测故事的名侦探,无论如何都不能证明这一点。

  名侦探无法确定所有的证据都搜集齐全,无法肯定自己已经揪出嫌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操控犯人的真凶并不存在。

  在指认犯人的部分欠缺了确实性。

  这就是——「后期昆恩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可怕的后设问题。

  后设。

  充满后设。

  若进一步解释,根本是鸡蛋里挑骨头。

  也能说是放弃将作品当成一则故事来享受。

  反过来说——也算是把故事享受到极致的结果吧?

  或者该说是将「犯人是谁」这个推理小说的魅力与醍醐味追求到极致,结果却碰壁。

  Who done it?

  历来的推理小说家与悬疑作品支持者,过度琢磨如何找出犯人这件事——结果陷入动弹不得的处境。

  追求着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所谓的犯人,到底是什么?

  1

  「——听懂了吗?新人,即使逮捕犯人,他也未必是真凶。就算以为已经查明了真相,但或许是其他人让你如此深信不疑。这点未必局限在推理小说中的后设问题,毕竟就连现实世界里,也不存在任何完美无缺的真相。」

  南先生口沫横飞地解释完「后期昆恩问题」后,继续说:

  「比方说你以侦探的身份顺利逮捕犯人,此事应该会让你获得达成壮举的满足感,萌生『获胜』的感觉。不过事实上,暗地里有个能随心所欲操控你跟犯人,一直看着自以为『获胜』的你,心中冒出『获胜』的感想,从未出现在台面上的幕后黑手也说不定。拥有这类小聪明的恶棍,很遗憾这世上还挺多的。」

  南先生更进一步说明。

  「这世上最聪明的获胜方式,就是对手并未产生『落败感』的情况。让对方自以为『获胜』的同时,暗地里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么一来,除了不会遭对方怨恨,也能避免留下祸根,堪称是聪明到极点、最为理想的获胜方式。」

  「那个……」

  我再也按捺不住,开口吐槽。

  「接下来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