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后记

  初次见面,我是田辺屋敷。

  虽然有点唐突,我想告诉各位撰写这篇后记的经过。

  就在正文的修正结束之后,责任编辑打了电话过来。

  『正文的原稿这样就可以了。辛苦您了。』

  「不会。」

  『接下来想请老师写一篇「后记」。』

  「请问大概几页?」

  『差不多八页吧。』

  「咦咦咦?」

  『只要写些对这部作品的感言之类的就可以了。』

  「感言……」

  在我的印象中,后记大概两页,再怎么长也就四页吧。因此责任编辑的这句话简直超乎想象。但既然是工作,就非得写出来不可。

  所以接下来我会揭露许多有关本作的故事,也会提到本篇的剧情。

  本作于第29届Fantasia大赏得奖,最后来到出版实体书的过程,可说是一连串的出乎意料。

  其实作者原本讨厌读书也讨厌写作文。

  学生时代每当国文考试遇到作文,总是大概读过题目就随便填满解答处,需要缴交心得文的时候总是灌水添字数,故意不断换行方便填满稿纸。

  当然,当时也从未料想过自己会以书写讨生活。

  但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渴望拥有「自由的时间」,不知何时心中便涌现一股怠惰的期望:能为我实现这个愿望的职业是什么?才立志成为作家。

  怕麻烦又没定性,正因为有这种个性才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吧。

  这样的作者首先碰上的难题,还是阅读。若要成为一名作者,这是无法躲过的关卡。这时我只好将「被工作绑死的生活」与「讨厌看书」放在天秤的两端,结果还是「克服讨厌看书要好上太多了」,于是为了学习写故事,以看参考书的心态开始看起小说。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作家。我还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当上作家。调查过后得知,一般似乎都是得奖后出道。我在网路上搜寻可以投稿的奖项后,就有无数的文学奖接连蹦出。就在我烦恼该以哪个奖项为目标时,得知有轻小说这个类别。轻小说的奖项皆不问类型,事实上得奖作品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对还不知道自己擅长哪个类别的作者而言,是个不错的方向。

  之后我就一口气买了二十来本的轻小说,想搞懂何谓轻小说,但老实说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懂答案。

  轻小说是什么?

  写出可爱的女主角就可以了吗?

  但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可爱都不一样吧?

  还是只要有趣就好了呢?

  左思右想到最后,我得到的结论是:如果写了自己想写的东西却无法得奖,那就代表我不适合写轻小说,又或者是根本不适合当作家,于是就决定别在乎流行或卖相等问题,一直写下去。

  秉持如此想法持续写作却没得到成果,只是任凭光阴流逝。

  就在某一天,我察觉自己有个变化。

  过去那个目睹落选的结果后深受打击的自己不复存在,已经习惯了落选。

  这时,我决定将下一次的投稿作品当作最后的挑战。

  我开始写新的作品不久后,突然接到一通电话。

  那正是来自于我以本作投稿参赛的Fantasia文库。

  老实说,我真的大吃一惊。

  这么说虽然失礼,不过我自己在投稿之后马上就认定本作也会早早落选。因为我就是这么习惯落选,此外对本作也并未怀有多少自信与期待。因此当电话打来时,我的心境并非期待好消息,而是战战兢兢地以为自己要挨骂了。不过就常识来想,也不会有出版社特地打电话批评参赛者吧。

  然而,事态往好的方向超乎作者的预期,本作得奖了。

  听见得奖通知,那瞬间确实有喜悦与安心。

  但同时作者也感到疑问。

  本作究竟有什么优点能得到这个奖项呢?

  就如同刚才所说,作者原本对本作不抱期望,却得到了如此的成果。换言之,作者的认知与现实出现了莫大的落差。

  虽然就结果而言,本作确实是自己的作品,却没有这是自己作品的实际感受,落入了这样复杂而麻烦的心境。

  与总编和责编会面时,对「没得到大奖会觉得不甘心吗?」这个问题,我居然回答了「不会,其实也还好」,肯定就是因为这样的心境吧。

  除此之外,出乎意料的事件还有评审评语。

  据说评审对本作一致的共识是「不太像轻小说」,但作者本人认为自己写的是轻小说,在这里再度遭遇了认知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这样的作者之后真的还能写下去吗?这种事谁也不晓得,作者也决定别想太多。

  讲这么多作者的事也没什么意思,我想差不多该把话题转到作品本身——本作《P.S.致对谎言微笑的你》从提笔到完成的经过。

  契机在回老家的时候。

  整叠的贺年卡放在家中,我不经意拿起来浏览,发现左上角写着意义不明的数字「52」,便问母亲这是什么意思,就像故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