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八章 所有的创作者,都应该信任「沉默的购买信号」而前进──心理准备术

  ■唯一和其他编辑不一样的事情

  虽然前面写了这么长一串,但其实接下来才是我真正想要告诉大家的事情。

  「您和其他的小说编辑,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我在像是杂志专访等等情况,有时会被问到这种问题。而每当我听到这种问题时,也都会重新自问自答一次,但是老实说我是完全没有概念。

  因为我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和别人做的事情没什么不一样。就只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第一线编辑。

  只不过如果要说我真的有什么,唯一一个和其他编辑不一样的地方,那应该是──

  「开朗又明快!」。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要保持开朗又明快的态度。

  看到这边可能会有人想问:「就只有这样吗?」

  但是就像我在第四章「一定要提出『代替方案』」里写的一样,「在开会时要保持开朗又明快的气氛!」。其实这也是在说,就算是经验过一样的情况,对于目前发生的情况是以什么样的思考模式去面对,又是怎么去承受这个事实,都有可能会让最后的结果产生极大变化。

  我觉得自己就素质或是才能这方面来说,绝对可以算是「最弱」这个等级,但是因为有这种思考模式,所以才能够自信满满地说出这就是「最强」的工作方式。才能够找出「最弱(最强)的工作方式」,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自我规范」。

  ■只要尽了全力就算失败,也一定会有下一个打席

  在我当上编辑,并且实际开始工作之后,学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都能乐观进取,好好享受自己现在所处环境的人,就一定可以笑到最后。

  这是我在经手过许多不同作家之后,才发现到这件事情。假设今天有一本内容非常棒,编辑过程也很顺利,就我自己看起来绝对是一本好书的作品。

  但结果却是根本卖不出去。

  虽然我这边说是假设,但只要是工作资历在一定以上,或是经手过够多本书的编辑,一定都至少会碰过一两次类似的情况。

  假设今天是你碰到这种事情,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不甘心、垂头丧气、想要找人抱怨……相信大家都能想像得到这种感觉。

  但是我在这种时候,会感觉非常有趣。

  ……这绝对不是因为我脑袋有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误会,好好看到最后一句,不过这当然不是说我看到小说卖不出去时会很高兴,觉得失败本身非常有趣。

  而是因为看到自己就算是尽了全力,依然有可能行不通。发现这份工作真的非常值得去挑战,所以才会让我感到十分兴奋。

  在本书一开始,写了我现在经手过的电击文库作品,累积销售量已达六〇〇〇万册。而在二〇一五年十月时,经手编辑过的作品也超过五〇〇册之多。这数字看起来的确很像是成绩辉煌,但其实我经手过的作品,真正有办法大卖的机率──也可以说是打击率顶多只有两成,搞不好还更低。在这边就不讲出来有哪些书了,但其实绝大部分的成绩都不怎么样。其实只是在这经手的众多作品当中,偶然有几部卖得很好,就只是这样而已。虽然靠著堆叠看起来很厉害的数字,把自己装饰得出神入化,还高谈阔论自己的创作理论,但其实我只是一个打击率不怎么样,根本就派不上用场的烂打者。而且在经手作品真的卖不出去时,还会感到十分丧气、悲伤、难过,简直就快要做不下去。当连续有好几部作品都卖得不怎么样时,我真的会有一种「到底该怎么样才好啊!干不下去了啦!」,忍不住想要放弃一切的冲动,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而已。

  但是如果我真的就在因为「书卖不好而垂头丧气」时停下脚步,那就真的是「完了」。就和作家写不出「故事」的最高潮,而就此封笔不写一样。就算在之后可能会有最令人兴奋的发展在等待读者,半途而废的「故事」后续,也没有任何人有办法看得到。

  所以我已经决定好,在碰上这种情况时只能有「都已经如此费尽全力了还是不行,那下次一定要更加努力才可以啊」、「既然这次失败了,那接下来就只有努力向上成功一途!只剩下许多乐事在等我啊!」这种想法。

  不用逼自己这样想也能大卖那当然是再好也不过了。

  但是不可能每一次经手的书全部都能获得成功。

  不论是谁都一定会面临到失败。

  我觉得在面对失败时如何自处,才是一个编辑最重要的态度。

  再说当书真的卖不出去时,作家承受到的打击绝对比编辑还要沉重。当然这时也是有「一起和作家悲伤难过……」这种方法没错,但是我会希望自己在这时,是个能够对作家说出「那就让我们下次再一起努力吧!」,能够开朗地鼓励作家,让作家打起精神的存在。

  而我不论是在面对多么令人辛苦难过的情况,都有办法如此自处的秘诀,那就是「以加分法来面对人生」。这就是我接下来打算和大家谈论的主题。

  ■所有的创作者,都应该信任「沉默的购买信号」而前进!

  我通常并不推荐作家上网看自己作品在网路上的感想。

  这是因为作品常常就只因为一个负评,而被恣意扭曲,就这样让整串讨论持续朝负面方向前进。

  我们当然很欢迎正面友善的意见。作家不论是在签名会、各种活动,还是在书迷来信上看到读者为他打气,真的都会非常开心,并且把这些能量化为执笔写作的动力。

  但是作品既然是要公开给不特定多数的读者阅读,那就不可能避免会有站在批判立场的意见出现。而在这些意见当中,有一些是基于深度考察和细节分析,尖锐地指出作品问题所在;但也有一些根本没有任何理论可言,不管怎么看都只是为了想要中伤作家的嘲讽辱骂。

  如果因为看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